■ 傅基萱
8月中旬,正值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蜜瓜收获上市的高峰期,今年珍宝村的蜜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产。放眼望去,瓜田里尽是忙碌的身影,谈话间,都是增收的喜悦,眼前这幅丰收画卷得益于“百事乡村振兴农业节水项目”。
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布“母亲水窖”2021-2025年升级规划,将农业用水纳入项目实施范围。今年3月,在百事公司的支持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百事乡村振兴农业节水项目”,3年内支持100万美元,用于开展节水农业工程及培训活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当项目走进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和金昌市永昌县,激发了沙漠的生机和活力,一幅幅村民幸福新生活画卷跃然眼前……
开启节水农业新篇章
“水刚从我家田里过去,你准备啊。”
“知道了,我两分钟后出去。”
2022年3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百事乡村振兴农业节水项目”在珍宝村实施,对村里灌溉民勤蜜瓜的“主动脉”东支渠进行修建。今年的灌溉季,珍宝村的妇女们第一次用新灌渠试水,她们用微信互联,轮班交替,完成了自家瓜田的灌溉。
因为时间、水量都在掌控之中,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前到瓜田里和泥、插门板建“拦水坝”,也不用因为水渠坍塌大喊大叫、手忙脚乱……项目建成后不仅节省了大量灌溉水,还降低了经济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
相比珍宝村,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镇山头庄村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项目建成后帮助村里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区实灌面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了山头庄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
灌溉要科学,节水才是关键。项目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节水优先原则布局,无论是减少输水损失还是提高输水效率都以减少水量损失为原则,同时结合供水区自然地形地貌及高程分布情况,制定项目区的节水保障措施。依托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的基础和各项资源,项目让珍宝村和山头庄村两个村315户1528人受益。
提升妇女幸福指数
上午9时许,一辆满载蜜瓜的农用卡车,开出了珍宝村。村民王玉萍、李晓芳、王海霞望着远去的卡车,拿出手机,将满溢幸福的笑脸和手中沉甸甸的蜜瓜定格在这瞬间。
王玉萍今年种了50亩蜜瓜,采摘期刚开始就卖掉了20亩蜜瓜,有了12万元进账,还有30亩地在采收中。注定今年有余盈,可以庆祝丰收了。
像王玉萍这样的状况,在村里不在少数。珍宝村种植的民勤蜜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业节水项目覆盖珍宝村灌溉面积2200亩,预计每年每亩增产民勤蜜瓜500千克,每亩增收1100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2万元。
“蜜瓜今年大丰收,娃娃的学费有了,不用出去打工,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如果明年也这么好,再把房子装修一下。”珍宝村四社的村民李晓芳,自打看见新水渠那天起,就知道今年的蜜瓜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很多妇女已经有了“家庭计划”,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有钱了该怎么花”。农业节水保增收,让她们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喜欢唱歌跳舞,今年收成好,比去年多了好多收入,心情好,我想去县城学唱歌,也想去外面看看!”王玉萍说。
激发年轻人回乡愿望
在沙地里建设新灌渠,令村民大开眼界。珍宝村的很多村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水在沙地里也可以被引导,有规律流淌,不泛滥、不浪费。李晓芳说:“我以前觉得‘节水’就是省水,原来错误的灌溉方式才是浪费水。好的水利能扩大生产,也能节水。”项目打开了妇女们的眼界,让她们对节水农业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现在,珍宝村村民最爱说的词就是“水渠”。千余名村民和破旧水渠抗争了十年之久,他们忘不了,用门板插到土渠里拦水,有的时候水流太大,人被冲走,跌在污泥里,满脸是伤、浑身是泥的画面。如今,结束一天劳动之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都喜欢绕到水渠附近的坡上,看着崭新的水渠循村道贯穿沿线农田,百感交集。想到来年春灌时,潺潺的细流注入自家的瓜田,女人们心里乐开了花,开口就唱起了民勤小调……
水渠承载了村民的快乐和苦恼,也贯穿珍宝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水渠建成后,不少年轻人更愿意回到家乡。
“我们的瓜特别甜,利用新建水渠和先进灌溉技术将祁连山雪水引入瓜田……”见到小华(化名)时,他正直播卖瓜。他说,自己去年还计划大学毕业去城市就业,今年他想回家创业了。“这么偏远的地方,都能修上水渠,这么长时间困扰我们的节水难题都能解决,将来会更好,我有信心。”年轻人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目前,珍宝村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楼房、新道路,日新月异……珍宝村的发展,获益于一件件像“百事乡村振兴农业节水项目”这样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妇女们的生产生活更方便,更幸福,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