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创·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创·经济女性

创新积分制应警惕“数据偏好”


    创新积分是基于“实证数据”和“参照体系”建立的价值选择,不能当作“KPI”式的激励机制,也不能一味追求“量化改善”以获取补贴,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市场检验,实现“创新驱动”。企业“创新积分制”应注重“数据驱动”实效。

    ■ 徐阳晨

    创新积分换来“真金白银”,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新企业融资创投的发力点。自2020年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完成两批试点,涵盖全国69家高新区。近日,重庆、泉州、昆山等地纷纷探索积分制应用新成果,推出“积分贷”专项业务,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助推力度。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工具,积分制的亮点在于将出自多部门、多渠道的支持政策,做“一揽子”打包,以定量评价的方式,直接链接企业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

    目前,各地主要围绕科技部20项核心指导性指标,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现行政策,增项、分级、细化指标。从积分制的工具选择、体系设计到测算模式,地方的选择空间大,自由度高,评价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例如,有的地区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的特点,建立“技术流”评价体系,对接银行增信;有的以“20+N”扩容指标参数,对企业进行梯队划分,需求分类管理。

    但应注意的是,创新积分是基于“实证数据”和“参照体系”建立的价值选择,不能当作“KPI”式的激励机制,也不能一味追求“量化改善”以获取补贴,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市场检验,实现“创新驱动”。在执行进程中,“规范数据测算,提升企业申报意愿,跟进创新实效”等问题尤为重要。

    目前,创新数据为企业自行注册填报,如果数据的采集不做客观描述、精准量化,不注重实证,则易滋生“数据偏好”,企业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制造“想要的结果”上。有企业表示,自身本就是传统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弱,数据饱和度欠缺,如何将数据采集和输出能力与政府成熟的IT系统匹配,心里没底。因此,在申报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应帮助企业走出“数据孤岛”,对其基础数据建设指导支持,对数据溯源和验证严格把控,协同企业对全域数据进行集成联动,推动积分制惠及更多创新主体。

    有企业认为,积分虽好,但本地政策兑现不到位,周期过慢,透明度不高,或降低企业申报积极性,掉头转向政策“优惠多,落地快”的省市进行注册;有企业担忧,考虑到创新积分的“逆向选择”,不排除发生以“一种指标”打掉有创新潜力但资质不够,或具有特殊性企业的情况。同时,对于“创新积分——应用场景——驱动实效”的闭环架构,如缺少评估与监管,仍将无法推动社会的整体创新。例如,企业有了数据和资金后,如何保证“钱是花在刀刃上”,实现创新技术等级突破,接力创新的持续和稳定?上述问题仍需要政府夯实数据化治理能力,扩大指标普适性的同时精准施策,完善相关的评估指标,积极反馈,凸显实效。

    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已与中国工商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设立“企业创新积分贷”专项金融产品,各地也纷纷探索“投贷联动”新路径。但仅凭“积分”兑“现”,金融业如何面对非传统授信风险,也是风控工作关注的重点。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从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核定贷款额度到评估授信风险溢价,都离不开数据的“置信度”,即真实数据应能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商誉、未来竞争力的价值。近年来,参考银行信用贷创新产品经验,“置信度”一是源于政府权威部门或授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数据集成、复合,为客户数据做“担保”;二是结合主观赋权与定量分析,兼具核心指标与弹性指标,包括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科技经费投入比重、专利转化能力等,使银行建模更贴近创新积分公式;三是对于高新企业“高投入,低盈利”的现实,银行层面更需做到规则的动态管理,做好企业发展周期以及涉诉、违规等信息的监测管理工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