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山西

绿水青山入画来 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入黄口段。运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宽阔的村道两旁,独立院落的二层别墅整齐有序,高大的门楼,修剪一新的绿化带,处处凸显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

    这里是汾河入黄口,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登临村西的望河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脚下穿行而过,极目远眺,汾河、黄河交汇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身后,后土祠威严肃穆,秋风楼巍然屹立,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和谐交融,生出令人留恋的意境。

    综合施治再现大河风光

    “原来的汾河水有点发黑,黄河水偏黄,在航拍的照片上,汾黄交汇口一边黑,一边黄,特别明显,现在就看不到了。”70岁的杨水旺一边指着宽阔的汾河入黄口河面,一边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这些年来他眼中的“变化”。

    杨水旺是荣河镇的一名巡河员,每周他都会在十几里的河岸上巡查,“看有没有安全隐患,有没有盗捕盗猎,捡垃圾,查违建,反正只要危害到生态保护的都得制止,还要记录和汇报。”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自晋西北管涔山出发,一路奔腾700多公里,在万荣境内与黄河并行20多公里后,在庙前村汇入黄河。

    在庙前村的秋风楼上至今仍保留着汉武帝的诗刻:“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开发地下矿藏,汾河流域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部分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多次谈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察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为了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近年来,山西举全省之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

    在汾河入黄前的最后一段,万荣县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规划了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投资5.5亿元,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护岸工程、生态绿化等,实现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

    如今,汾河入黄口段重现昔日“荣光幂河”的美景,汾河一泓清水日夜不息涌入黄河的怀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庙前村北的后土祠,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紧邻的秋风楼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2019年,结合4A级景区创建,市里启动了后土祠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原来散居在后土祠周边的105户村民整体搬迁到新村安置区。”庙前村党支部书记冯宙告诉记者,庙前村紧临河岸,地理位置相对低洼,存在安全隐患,也不利于汾黄湿地保护。“搬迁前村民普遍使用旱厕,搬迁后村统一安装了地下排污管道,用上了自来水,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洋气的二层别墅中,60岁的李改民讲述着他记忆中的黄河河道变化,“黄河哺育了庙前村祖祖辈辈,但庙前人也受尽了黄河泛滥的苦。”位于庙前村南侧的秋风楼,在历史上就曾多次被黄河冲毁,多次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村里修堤建坝,这才过上了安定生活。”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北行,两侧的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仍在紧张施工,护坡上“青山绿水生金银,生态修复利长远”的标语向游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以前住在黄河边,满眼荒滩,生活艰苦不说出行还不方便,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沿河都是美景,旅游公路通车后,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在黄河岸边长大的李朝武说到家乡的变化,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几年的巡河员经历让杨水旺感受最深的就是,汾河水比以前清了,每年冬天这里的“大鸟”越来越多。庙前村国家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不远处,矗立在河道中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红色标语牌格外醒目,这里的监测数据同样印证了杨水旺的直观感受。

    监测站内,每天8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汾河水的各项指标。“这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庙前站的工作人员,24岁的祁建新告诉记者,数据显示近年来汾河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2018年该断面为劣V类,2019年以来稳定达到V水质标准,真正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今年春天,300多只白天鹅首次做客汾河入黄口段,并在此栖息。8月初,庙前站附近又首次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在祁建新看来,“这一切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生态好了,咱发展旅游就有底气了。”冯宙表示,目前村里正在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在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后,将依托后土祠及周边景点,发展黄河乡村旅游。

    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驻足黄河边,一条条蜿蜒两岸的绿色廊道,一幅幅生态修复的场景,与奔腾大河共绘出一幅壮美画卷。后土祠、鹳雀楼、大禹渡……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游客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领略千年河东的文化底蕴。

    运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付晓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6月,运城市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多个市直部门,为示范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完善了顶层设计。

    9月8日,山西省发改委副主任闫中立在“山西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山西将构建“1+N+X”规划政策体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1”即《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已印发实施),“N”即11个市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X”即相关配套措施。闫中立表示,山西已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搭建起推动工作落实的“四梁八柱”,为山西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付晓霞表示,只有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黄河保护治理的风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才能进入真正的“快车道”,才能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