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宇,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首批小米青年学者,获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支持,长期致力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水平研究成果,成为2022年“科学探索奖”首位“90后”获奖者。在信息医学前沿交叉领域探索不止的她,将“探寻新的科学规律,解决重要或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婷
“不要因为一个女孩还在山脚下,就看低她,也不要因为她以后到了某一个山峰,就神话她。”“北斗”系统设计师徐颖说的这句话,放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平院士团队的研究员、博导王光宇身上十分贴切。
在不久前揭晓的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王光宇由于在信息与医学交叉、智能生物医学计算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以及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独特的思考和研究方向,成为该奖4年来首位“90后”获奖者。
决定走科研道路,王光宇经历了一番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喜欢钻研新的方向和做一些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如今,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对科研工作也有着自己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女性也可以做更酷更难的工作
小时候被老师或家长询问长大要做什么时,不少“90后”会脱口而出,“想当科学家”,王光宇也是如此。当时的她其实并不知道科学家具体要做什么,但却意识到这是个崇高和值得追求的职业。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后来真的从事了理想中的工作。
不过一切都有迹可循。王光宇习惯思考,是理工科思维,也拥有很强的批判思维。做一些事情时,听到人家说“已完成”或“做得好”,她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进一步思考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如何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研究生阶段,经过一番自由探索,王光宇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选择了生物医学成像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研究阶段,她专注于智能科学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对于一些人不看好女性走科研道路或学理科,王光宇直言,是否擅长做科研不是性别差异问题,而是个体差异问题。“可能有一些男性是文科思维,更擅长跟人交流的工作,有一些女性是理科思维,很适合当科学家,所以学理科或做科研跟性别没有关系。”她认为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独特禀赋,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要被性别所困。
“一直以来,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的环境都会支持我,不会因为性别问题,说我不太适合做某个事情。”在王光宇看来,科研工作是一场马拉松,只要长期专注投入、葆有好奇心和灵感等,总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而且目前我国科技领域的政策也不断鼓励和支持女性科学家的成长。
王光宇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科研队伍。她所在的北京邮电大学虽然是工科院校,但这两年,她带的研究生中,女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并能达到接近一半的比例。她的团队里有很多优秀的女同学,她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并且非常努力,能很快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果。
对于想走科研道路但是不够自信,或者畏惧他人眼光的女生,王光宇鼓励说:“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噪声,不要太在意别人想什么,去探索吧,女性一样可以做更酷或更难的工作。”
保持思考能力 跨越语义鸿沟
王光宇致力于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实际上,做前沿交叉学科十分不易,要能够扎实掌握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要时刻追踪及了解前沿的研究方向,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王光宇要求自己每天阅读最新文献,保持持续思考的能力,并坚持在跟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中,在和老师与学生交流中,获得启发,“跨越语义鸿沟”。
“我们很愿意做交叉学科的研究,因为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王光宇看来,现在学科的边界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宽,一流学者不仅需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引领某个领域的思考和发展方向。
王光宇作为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实验室研发的面向新冠肺炎全诊疗智能筛查,已经投入多家医院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重大疾病动态画像与远程高效防治系统”已经用到一些比较偏远和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并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
“我们正在做的,是怎么解决人工智能在开放环境下的泛化性和可信任的方法学难题,从而更好地融入人机交互场景例如临床应用中。”王光宇举例说,以后如果去医院看病,可能会有更多智能医生的存在,自动为患者做影像判读及报告生成,或智能个性化给药等。
王光宇研究的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水平研究成果,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MICCAI等国际期刊或顶会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未来20年,将是信息领域与生命领域交叉融合的重要窗口,医学信息智能处理的研究不仅有望增进新的医疗模式,加速医学的发现,同时会启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新。”一向低调谦虚的王光宇,在聊到自己实验室取得的成果时,很是自豪,信心十足,语气也尤为坚定。“我跟团队的学生讲,我们不仅要做到国内一流,同时要保持‘竞合’的精神,可与国际顶级研究团队相媲美,甚至引领。”
实现自己的科研价值
得知获得“科学探索奖”时,王光宇很是惊喜,没想到自己能申请成功。这次获奖,她认为是对自己原创工作和科研潜力的认可,是很大的激励,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自己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个奖项的认可。”
王光宇原本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但如今都放在了一边,全身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科研成长期,我更希望自己专注在科研上,专心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做科研不会一帆风顺,觉得实验做得不够满意,或者感到自己没有进步时,王光宇也会感到焦虑。而不太开心,或是觉得比较累的时候,她一般会靠睡觉或健身来调节。
面对现在年轻人存在的精神内耗问题,王光宇也有自己的思考。她认为,科学要有勇于竞争的精神。她跟很多前辈交流时,发现大家提到最多的词是“Unique”(独特性)。“‘同质化’竞争是内卷的源头,所以做的研究要有自己的思考体系,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每一代科研人员都有每一代的责任。”对王光宇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平衡好在科研和教学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做好更前沿的科研探索,去实现自己的研究价值。
王光宇为自己定了两个科研目标——探寻新的科学规律,解决重要或实际问题。“我们希望接下来几年会在生物启发的高级认知智能探索方面有相应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希望解决重大的生物医学问题,不光是疾病的问题,还有生物机制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