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从业32年来,做服务客户贴心人的初心不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改。”9月25日,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新疆乌鲁木齐新民路支行副行长李鹏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她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准则。
32年来,李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金融道德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匠心:扎根金融一线32载
1990年,李鹏从新疆银行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工商银行新疆分行基层网点。从普通柜员到客户经理,李鹏始终用“服务客户、让客户满意”这一神圣的职业责任感激励自己。在柜员岗位,她秉持银行人“三铁精神”,勤学苦干练本领,每一次技术升级、流程改造、业务出新,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精通,以娴熟精干的技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她总是把客户需求作为服务着力点,多说、多问、多了解一点,做零距离服务客户的贴心人。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腿脚不便,李鹏一个月内3次上门接送办理业务,老人欣慰地说:“只要找到李鹏姑娘,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2008年,李鹏转型为理财经理,她给自己立了条规矩:“对客户一视同仁,用心用情为客户服务。”
在工行新疆乌鲁木齐八一路支行工作时,李鹏得知一位客户执意要将自己的钱拿去投资一个稳赚不赔的“大项目”,她几次三番劝阻,甚至跟着客户一起去“听课”。一边听,李鹏一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客户解释“课”中讲述的赚钱模式并不靠谱,最终避免了客户受骗。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锋同志日记里的一段话被李鹏写在笔记本扉页上。
2016年,“李鹏工作室”挂牌成立。如何打造一个老百姓信得过的金融惠民窗口成了李鹏思考最多的事。六年来,工作室共培养出四批近50位优秀员工,其中不乏全国金融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以燎原之势在金融服务一线开枝散叶,全方位、高品质的金融服务惠及了更多百姓。
爱心:传递生命的温度
1999年夏天,李鹏在街上碰到了一辆献血车,她跑上去撸起袖子说:“我身体好,我愿意献血。”看上去随意的决定,却是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带来的庄严选择。这个选择,她坚持了23年。
16岁时,李鹏的母亲因大出血急需输血。十万火急的时候,团场的叔叔阿姨们毫不犹豫排队献血,最终母亲转危为安。19岁时,李鹏的同班同学罹患血液疾病,因为医治无效,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两次经历,深深地刻在李鹏的心底。
23年来,李鹏累计献血75次,献血量超过2.7万毫升,相当于6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李鹏还受邀成为“无偿献血先进事迹宣讲员”,深入到防疫站、社区、学校等为群众做献血科普。她的家人也加入献血队伍中,丈夫先后献血1万毫升以上,女儿在18岁时许的生日愿望就是想和妈妈一起去献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部分员工无法及时返岗,网点正常营业面临困难。李鹏主动申请到离家32公里的偏远网点支援营业,在条件艰苦的网点坚守4个月。李鹏说,“这个网点是我1990年入行工作的起点,我要带着抗击疫情、服务人民的使命回到这里,再寻一次初心。”
恒心:在时代沃土里播种信仰
2017年10月,光荣出席党的十九大后,李鹏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新时代金融职工宣讲员”。
起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李鹏有些犯难。“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用‘家常话’朴实、接地气地讲出来,确实不容易。”工作之余,李鹏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琢磨理论政策上,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死磕”。
2017年冬,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尕尔其乡塔尕尔其村,李鹏的第一场宣讲刚刚结束,热烈的掌声响彻礼堂。在李鹏走出礼堂时,一位等待着的大爷赶忙塞给她一袋石榴,手指着袋子又比画到嘴边,意思是“你吃”。“我当时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看到那袋石榴,我眼泪都要流下来了。”李鹏说。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她的学习就跟进一步。四年多来,她深入基层开展宣讲100余场,宣讲足迹遍及新疆的企业、部队、学校、社区、医院以及南北疆多地的团场、农村,受众达10万多人次。
这些年,李鹏感受到新疆的巨变。不仅村容村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自信、更有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以前听完宣讲只是默默微笑的维吾尔族姑娘,现在走近李鹏,主动邀请朋友们与她合影,拍短视频;以前远远看着李鹏,沉默不语的维吾尔族大姐,现在主动用普通话表达自己希望通过职业实现经济独立……
“这也许就是宣讲的意义。看到他们的变化,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得,这太令人振奋了。”李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