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乐活主张

将“长期主义”注入奋斗轨迹


    罗振宇曾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能量强弱,放眼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成为时间的朋友。”世间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的蓄积。时间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奇迹,是长期主义。所以希望年轻人不要停留在晒“上学轨迹”上,要将“长期主义”注入奋斗轨迹。

    ■ 胡杨

    适逢开学季,一些社交平台出现了晒“上学轨迹”的玩法。去年网络上曾经流行过晒“大厂工牌”的热潮,网友们纷纷晒出腾讯、华为、阿里等各大公司的工牌,吸引不少网友或“艳羡”或“不屑”的目光。而今年开学季晒“上学轨迹”席卷网络,大家纷纷将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学府的求学“地图”列表出来。某App上可以“一键成片”,一目了然莘莘学子来时路。回溯上学轨迹是对过往成长的一次梳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在当下不确定的时代,年轻人试图用“上学轨迹”来提醒自己:别让过去遮望眼,更别让困难遮望眼。

    年过半百“小镇做题家”,长期主义是“真经”

    看到年轻人晒“上学轨迹”,年过半百的我也蠢蠢欲动。对号入座网上的三种分类,我应该属于不折不扣的“小镇做题家”型,“勤奋、努力、逆势上扬”是这类型人的标签。

    在大家眼里,能考入名校肯定是“学霸”,但我一直自认为是“学渣”。如果按照学习刻苦努力的程度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来论,我应该算是“学霸”。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停止过读书学习,可谓学海无涯“乐”作舟。

    我的“上学轨迹”既简单又清晰。新疆农二师28团学校——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华山中学”其实我只待了一年,但是它却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1983年我上高二,文科生,当时高中还是两年制,而高考需要预选,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参加高考。那年我预选都没通过,适逢高中学制改为三年,1984年上完高三的我第一次参加高考,那年只考了380多分,连中专分数线都不够。也就是那两年,知青返乡政策让我们学校的半壁江山“上海老师”们纷纷回沪,学校“青黄不接”到了找不到一个英语老师的地步。而此时相隔几十公里的库尔勒市华山中学,对我们这些农场子弟敞开了大门。记得当时我们有20多个同学都去了华山中学,而那一年我们这些“复读生”的高考成绩也刷新了华山中学的知名度。

    说来也奇怪,我的学习成绩到了华山中学后突飞猛进,做梦都没想到,1985年我成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我留校工作了两年,发现自己既不是“当老师”的料儿,也不是搞研究的“苗苗”,审时度势后我调到报社工作至今。

    记得罗翔曾经对年轻人说:“希望多年以后的你,能够看得起现在的你。”这就是奋斗的意义。虽然至今我也没取得什么大的成绩,但是我对自己的努力是满意的。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乐此不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更开阔,自我认知螺旋式上升。虽然口头上我经常说自己“没出息”,人生志业就“在一棵树上”,但那是一棵开满鲜花的幸福树。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今年8月24日去世,享年90岁。他一生将普通人的逆袭演绎得淋漓尽致,拿到一手烂牌,却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人。他在《干法》里有这样一段话:“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所以,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总结我自己的过往,唯一的真金就是“长期主义”。而令人惊喜的是,如今我在我孩子身上也看到了这粒种子。

    长期主义,是唯一难而正确的事情

    晒“上学轨迹”的第一类是“小镇做题家”型,第二类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型(主要强调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卓越之处,但最终只考上了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大学),而第三种是“起跑线就在终点”型,这类基本直指名校光环下走出的学霸们。比如一个女孩“亮剑”到:“从幼儿园到大学属于是清华一条龙服务了。有时会觉得在清华‘待腻了’,但在每一个岔路口还是选择留在园子里。这里承载了太多成长的回忆,跌跌撞撞,笑中带泪,且行且歌。”

    梳理自己的“上学轨迹”,再看清华学霸的“亮剑”,我很自然地开始检索儿子的“上学轨迹”。从学校名目上看他也属于起点低、逆势上扬的“小镇做题家”型。

    在教育上,我一直遵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自然成长法则。儿子幼儿园离家只隔着一条马路,学龄前兴趣班只选了绘画;小学就在幼儿园旁边的实验小学,离家距离更近了,我在窗台处就能看到他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身影;中学也在小区内解决了,由于中考失利,高中被迫转入小区里的育新分校。儿子是育新分校的第一批学生,我将它看作是因祸得福。因为新学校更符合我的教育理念。记得同住一小区的育新分校教导主任吴老师对我说:“刚建校时,都是从主校抽调骨干力量过来的,两年后闫老师他们都回去了。” 闫老师就是儿子的数学老师,也是副校长。她对孩子的肯定、鼓励以及帮助,一直让我感念万分。

    2016年高考,儿子没有像闫老师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匹“黑马”,最后进入北京建筑大学。大学前两年他都郁郁寡欢,到大二决定考研时内驱力爆发,最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去年在晒“大厂工牌”的热潮中,我也凑热闹晒了儿子在腾讯实习的工牌。当我们满心欢喜听到他拿到工作Offer的时候,他却另寻他枝了,最后去了一家央企工作。

    记得当时他说:“我不想天天加班,可能28岁就得另谋出路,现在这家公司,我可以干一辈子,而且有上升空间!”

    “我可以干一辈子!”实话说我都被他的这句话深深震动了。想想我自己,基本在一个单位“耗”了一辈子,这种稳定在有的人看来是舒适圈,但在我看来,恰恰是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成长空间。

    的确,不属于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羡慕。那天看到尼采的这段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令人欣慰的是,我发现如今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一辈人更早地“懂自己”,更欣慰的是孩子也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

    记得罗振宇曾说过:“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能量强弱,放眼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成为时间的朋友。”  世间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的蓄积。时间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奇迹,是长期主义。

    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时代,坚持“长期主义”也许是唯一难而正确的事情。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最近看俞敏洪访谈心理学家陈海贤那期节目,主题是《给自己的人生写个好故事》。“什么样的人生更有意义呢?不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而是有‘故事情节’,有人生起伏。”

    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写好自己的人生故事,不要停留在晒“上学轨迹”上,而是将“长期主义”注入奋斗轨迹。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