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创·创业创新 PDF版下载

版面: 创·创业创新

将预制菜做成餐桌上的“硬菜”


    构建食品消费大市场,提升新群体的购买意愿,预制菜应提质降本,集合资本、产业、政策、技术力量,在标准化改革、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等环节踩准踩实,竞合并存,力排虚火——

    ■  徐阳晨

    前不久,董明珠高调宣布进军预制菜领域,意用冷链、装备优势发力“高标准”预制菜。今年以来,不只是格力,许多非传统餐饮行业企业纷纷入局预制菜。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预制菜行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在20%左右,投资市场的目光从线下餐饮品牌向预制菜及上游供应商转移。

    与过去深耕B端不同,此次预制菜加速布局C端,将“新零售”作为主攻赛道。为什么预制菜会成为“香饽饽”?业内人士表示,主观因素在于餐饮行业“人才红利”日渐式微,高昂的人工费用倒逼餐饮业转向中央厨房集成化生产,而疫情下催生的“宅经济”,也在进一步推动预制菜“出圈”。

    在盒马鲜生、海底捞、舌尖英雄等平台下单,“小龙虾、自制火锅、鱼香肉丝”等熟食或半成品即刻送上门。很多年轻人表示,预制菜少了洗切、配料等步骤,为疲于做饭、吃腻外卖的人送上 “便捷式家常饭”。“宅文化”影响着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从社区团购、“云健身”到直播秒杀,打破时间与空间壁垒的消费架构,促成宅经济、懒人经济、社恐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萌发。作为宅文化在食品市场上的反应,预制菜应时而起。

    但预制菜能否成为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能否与“宅经济”深度捆绑?从目前看,预制菜的供给冲动大于实际需求,尚未分层建立标准,市场口碑“好坏参半”,想开局争先,关键要做好价值归真,跟上“宅经济”步伐。

    “宅经济”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白领、单身人士甚至宝妈群体都具有“宅”的特性,但饮食消费的理念、层级各有不同,预制菜专注网红菜系的“单品模式”难以为继,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成本也让企业难迈脚步。另外,从社区团购、自热食品等项目过度内卷来看,新业态的周期性和可替代性在增强,预制菜必须跳出阶段性产品概念,“去外卖”化,由迎合市场变为引导消费,从探索制式推广为标准化生产,沿着高效率、高品质、时尚化的消费追求烹煮一道道“精致小餐”。

    同样,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上,预制菜应比外卖和堂食“往上走一步”。新兴消费阶层追求健康、绿色饮食新风尚,对食品品质、口感、新鲜度要求不断提升,看得见的原材料显然是预制菜的一大优势,但冷链物流、包装工艺、精深加工等技术短板,仍制约着预制菜从“好食材”迈向“好食品”。

    业内人士指出,撬动高端预制菜市场,应增加食品科技含金量。例如将仓储与信息管理、智能厨电、农业数字技术等与美食研发结合,开发兼具“独特性、差异性、精品性”的产品满足大众味蕾,让预制菜成为联结绿色农业和健康生活的新经济增长点。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撑。要构建食品消费大市场,提升新群体的购买意愿,预制菜提质后更要“降本”,只有抱团集合资本、产业、政策、技术力量,在标准化改革、产业链延伸、科技赋能、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等环节踩准踩实,竞合并存,力排虚火,才能将预制菜做成千家万户餐桌上的一道“硬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