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风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风

国画大师赵梅生:三尺讲台绘丹心 秉烛一生家国情


    人民艺术家、著名画家赵梅生先生

    赵紫峰(左)和父亲在一起。

    编者按 

    10月20日,人民艺术家、著名画家赵梅生先生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各界纷纷表达缅怀。就在不久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赵老,未承想此访竟成永别。

    作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人物,赵老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树一帜,呈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从革命年代的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创作,到和平年代的花鸟画、主题性创作,先生的作品都融入了爱国、爱党的浓厚情怀。

    赵老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美术家,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先生从艺80年,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先生真诚朴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纯粹执着、求精创新的艺术追求,坚守初心、与时代同行的家国情怀,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谨以此文纪念赵梅生先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97岁的赵梅生老人身材瘦削,精神矍铄,双目炯炯。言谈间让人忘记了面前的老人已近期颐之年。

    赵梅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家。从1942年在西迁陕北秋林镇的山西第三儿童教养院担任图画教师起,赵梅生先后担任中小学、师范院校和大学美术教师。八十年的美术教育生涯,沉淀的是他对艺术、对教育事业、对时代和祖国的真挚之爱。

    三尺讲台八十年

    1925年冬,赵梅生降生在山西闻喜的一户农家。父亲赵宝臣是当地民间画师,在梅生4岁时就因病离世。母亲杨秋菊勤劳善良,擅长女红。

    也许是受父母影响,赵梅生从小喜欢画画,而且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没有纸笔,就用柴火棍和石块在墙上、地下画。”院子里引颈长鸣的雄鸡,街巷中雕琢精美的牌坊, 都成了童年赵梅生绘画的素材。

    12岁时,日寇侵占闻喜县城,梅生随母逃亡到栗村。即便生活艰难,母亲仍然将小梅生送到私塾读书。

    目睹日军暴行的赵梅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几经辗转,1942年,赵梅生成为西迁陕北秋林镇的山西第三儿童教养院一名图画教员。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导下,赵梅生带领学生绘制抗日宣传墙报,还受邀为山西大学文学报《笔垒》文艺副刊绘制报头。

    1946年,赵梅生的母亲杨秋菊被国民党杀害。新中国成立后,杨秋菊烈士被安葬于闻喜烈士陵园。

    1950年,赵梅生调入山西省干部子弟小学任教,一直从事教育与绘画事业至今。从小学老师到中学老师,再到大学老师,三尺讲台八十年,赵梅生桃李满天下。

    “一辈子当教师光荣极了!精彩极了!”采访中,赵梅生老人对教育与艺术事业的不渝追求溢于言表。

    “父亲最骄傲的就是一辈子教书育人,他常说感谢党给了他教师这个岗位。”赵梅生的大儿子赵紫峰如今年已古稀。受父亲影响赵紫峰从小喜欢美术,并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子承父业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

    “1965年,父亲在中学当老师,有一段时间在教学楼外墙创作巨幅宣传画,他每天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爬上攀下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紫峰每天都为父亲捏着一把汗,“直到夕阳西下,父亲从楼顶下来,我悬着的心才放下。”

    1972年,太原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极度缺乏,市教育局委托赵梅生办一个师范美术班。“父亲是唯一的专业老师,他一边教书一边编写美术教材,再刻蜡板油印装订后发给学生。备课、教学、辅导、示范作画,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超负荷工作让赵梅生晕倒在讲台上。“当同学们把父亲抬到画桌上,父亲醒来第一句话是:快扶我起来上课……”父亲坚韧、有责任、有担当、热爱教育的形象在少年紫峰心中渐渐高大起来,更让他坚定了“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的决心。

    赵梅生先后获聘太原市特聘专家、太原学院终身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山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当选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政协委员,并长期担纲山西美术界高端领军人物。和父亲一样,赵紫峰同样在美术教育界建树颇丰,作为中国美协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美术教育专家,国家中学美术教科书编著专家,赵紫峰和父亲还是国内美术教育界少有的“父子特级教师”。

    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捐到老

    常言字如其人,画同样如此。低调严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是赵梅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风格。

    讲台上的赵梅生总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提问,他的眼睛会一直看着学生,不伪装、不敷衍,平淡中显真诚,幽默里藏智慧。作为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赵梅生用人品与画品传播真善美,引领学生去追求真善美。

    每天完成3幅画作,是赵梅生从教多年一直保持的习惯。即使年近百岁,只要身体允许,老人依然坚持创作。他的画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些年,赵梅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还3次远赴海外,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展出。

    2016年5月30日,赵梅生将201件书画作品捐赠给山西博物院。“梅生此生虽然历经坎坷,但欣逢盛世,倍感欣慰……有生之年愿用手中画笔继续描绘绚丽多彩的文化春天。”赵老在捐赠仪式上的致辞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捐到老,这是父亲从艺从教80年一直秉持的理念。”赵紫峰告诉记者,“向山西博物院捐赠作品是父亲多年来的心愿,在父亲看来,艺术之魂在于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赵梅生先后向国家和专业机构捐赠书画作品1000余幅。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中央美术学院、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笔墨当随时代”。赵梅生不仅诗文书画皆善,而且作品总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有着极强的时代性和人民性。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赵梅生受邀绘制巨幅毛主席像,在太原市五一广场主席台悬挂;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的国画《撼山易撼我中华难》《巍巍太行》受到各界关注。

    2020年2月创作的《战“疫”》中国画,反映了党和人民不畏疫魔的强大精神力量。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他创作了《百年大党万年青》《传承历史,续写华章》等作品,并受邀参加联合国在维也纳举办的主题为“传承历史续写华章”的中文日活动。

    把钱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赵梅生不仅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倾注到了作品之中,更是将其体现在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我们兄妹六人眼里,他既是父亲,更是先生。对我们生活上的关心无微不至,艺术创作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多年来,我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教会了我做人、做事、做学问。他心怀感恩、勤奋努力、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创新探索、无私奉献、艺术为民的精神,时刻激励我、鞭策我勇毅前行。”在接受采访时,赵紫峰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赵梅生曾有过多次担任领导职务的机会,“但父亲始终不愿意离开钟爱的讲台。”父亲的这种品格影响了赵紫峰,从教生涯中他一样放弃了多次转岗行政工作的机会,一直坚守三尺讲台。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直是赵梅生的追求。1985年7月,花甲之年的赵梅生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我与父亲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鲜红的党旗下,我们父子庄严宣誓: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回忆起入党时的情景,赵紫峰仍然激动不减当年。

    2008年,汶川地震。赵梅生向中组部交纳“特殊党费”并捐赠作品用于支援救灾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96岁的赵梅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主动找到社区、学院,交纳特殊党费100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把钱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赵老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国旗和党旗。赵紫峰告诉记者:“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们要懂得感恩,永远不能忘记党和祖国,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要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赵紫峰退休后,受父亲委托开始系统梳理父亲赵梅生的艺术人生。闲暇之余他还义务教授亲友、邻居的孩子们绘画书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发挥余热”。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