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李宁 柳泽兴
扎根海拔4500米高原,克服苦寒缺氧,释法说理传播法治,倾心守护牧民利益……60多年来,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法院百余名法院工作者,风雨无阻奔走草原,风餐露宿巡回审判,公平公正调处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用忠诚坚守在三江之源谱写“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时代赞歌。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超45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牧民长期“逐水草而居”,鲜与外界接触,过去遇到各类纠纷,多寻求中间人解决。
“法院帮我调解纠纷效果好,一听说他们今天要来宣讲,我一大早就骑摩托车赶过来了。”在玛多县花石峡镇维日根村,法院巡回审判车停稳后,村民才让旦巴连忙迎上去,卸下宣传展板,摆好折叠桌椅,将写有“玛多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固定在车身上。
56岁的才让旦巴家里饲养着上百头牦牛,每逢放牧时节,因草场分配有时会与他人发生纠纷,过去遇到问题就找村里老人解决,可调解结果常常是双方都不满意。“谁和中间人关系好,中间人就偏向谁。”一些不公平的民间调解让才让旦巴感到不痛快。“有次调解结果是要回5头牦牛,其中2头就要交给中间人,还得是青壮年牛。”
在法院一次入村宣讲中,才让旦巴趁着纠纷双方都在场,提出调解诉求。“法官先询问我们的想法,然后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开始调解。”当天,才让旦巴便和对方达成协议,心悦诚服地在调解书上签字摁手印。
为减轻偏远群众诉讼负担,玛多县人民法院利用“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等载体,将法庭“搬”到牧民身边,及时受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类案件。“巡回审判力度加大后,牧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遇到困难会及时向法院求助。”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说。
玛多县地广人稀,1.5万余人散居在这片2.53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牧民不方便离开草原,法官就走到他们身边。
在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玛多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才侦措手拿话筒释明法律,换位思考做群众工作,身后的巡回审判车沾满泥巴,但车身上的“法院”二字被擦得清清楚楚。“下乡时,要省着吃馍馍、糌粑和风干牛肉。有时候带的干粮吃完了,工作还没干完,还要饿肚子。每次下乡结束,嘴唇因为缺乏维生素,经常溃疡。”
“刚才还是晒得脱皮的大晴天,一会儿就冰雹当头雨雪交加,稍不慎就会陷入泥泞沼泽。”玛多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郭海洋额头上有一道伤疤。一次下乡办案途中,汽车转弯时侧翻倒地,前挡风玻璃直接碎裂,划破了他的额头,头发都粘上了带血的玻璃碎片。
“瓜珍切(藏语,谢谢),还是瓜珍切,感谢法院帮我要回了看病的救命钱。”在玛多县人民法院“姊妹湖调解室”,花石峡镇花石峡社区党支部书记更尕搀扶着69岁的藏族阿妈卓玛吉,送来一面写有“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依法办案快速到位”的锦旗。
“4年前,被执行人租下卓玛吉等30多名村民扶贫项目的房屋,恶意拖欠房租21.3万元,也拒不执行和解协议。”经法院不懈努力,被执行人支付了执行款,卓玛吉隔天便收到应得的租金。
“我们法院八成案件都与牧民有关,大都涉及藏汉双语,一字一句彰显着法律尊严,不能马虎大意。”今年26岁的更周措,201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已担任法官助理2年时间。
今年秋天,更周措今年第二次来到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用藏语宣讲着民法典,为村民发放汉藏双语法律宣传手册。高原缺氧,每次蹲下站起,她都大口喘着粗气。
东泽村党支部书记关确说:“法院进村宣讲效果很好,村里违法犯罪案件少了,村民们打心眼里把法官当亲人。大家一听说法院来宣讲,总会端来家里最香的奶茶、献上最洁白的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