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不为繁华易初心。
■ 丁晓平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一名20多年来一直主要从事党史写作的作家,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为人民写作”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坚持用人民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魅力和文学力量。
“文运通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世界这么大,历史这么久,我们“70后”的这一代人是多么幸运,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一起成长、成才,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共同富裕,迈进新时代。作为一名作家,我们也同样见证了中国文学从“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后现代主义”等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伤逝、彷徨、迷失中,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学”。作为一名业余主要从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军旅作家,回顾这十年来的创作实践,更令我感受到坚持人民叙事的重要意义、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2012年,经过三年多时间的采访、查找和研究,我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王明中毒事件调查》。这部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翔实记录了“王明中毒事件”的全过程,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澄清了历史的迷雾。
201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关于二战的研究,海外的著作汗牛充栋。在中国,同样也是从战争进行时就已经开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文艺创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中国在二战中所付出的惨重牺牲和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极其不相称的。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纪念70年前的那场战争?我把创作的触角离开二战的战场,把眼光投向二战的“另一半”——战争的上层建筑,即大国的政治博弈,投向改变二战历史和世界格局的大国巨头会议,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从历史中为现实的迷惑找到真相和答案。
这十年,我始终在大历史的矿区深入开进,从未停歇。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完成了《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获得了徐迟报告文学奖。随后,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利用休假时间,先后前往浙江嘉兴和河北西柏坡采访,接续进行《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和《红船启航》的创作。欣慰的是,这两部作品都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书写了“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力量和“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精神史诗”。其中,《人民的胜利》入选国家教育部高校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红船启航》还被中宣部列入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先后荣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回顾这十年,我在坚持重大历史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坚持中短篇的报告文学、历史散文的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了《韶山来信》《照金:风景这边独好》《梅岭往事》《古道照颜色》《五色嘉兴》等。与此同时,我还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了《捡了故事,丢了历史》《历史之问》《批判与事实》《“非虚构”是虚构剩下的东西吗》等数十篇文艺评论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获得了“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有的获得了长征文艺奖或其他征文奖,有的被《新华文摘》《红旗文稿》《作家文摘》和求是网等转载、连载。
一生只做一件事,不为繁华易初心。回顾这十年来从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经历和实践,值得自信和自豪的是,我在以文学书写“四史”的梦想和道路上始终站在历史的现场、站在文学的现场、站在时代的现场,从未缺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模式,并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人民文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必须坚持用人民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以精品力作守住人民的心,在新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创中国文学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丁晓平,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著述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