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十七名女能人抱团发展勇敢追梦

“冷”生意助力乡村产业“热”起来


    郑绿云(中)深入果蔬基地指导农户种植蔬菜。

    □ 邵伟 唐天喜 雷顺华

    10月24日一大早,湖南永州祁阳市七里桥镇的农产品冷链批发市场就火热起来,刚从祁阳本地与外地批发来的新鲜蔬菜,就迎来了各大商场、超市采购员的挑选。萝卜、玉米、莴笋等各类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透着或白或绿或黄的光芒,很快就被打包,并送往祁阳市、永州市、祁东县等地的一些商超、单位食堂……

    这个祁阳第一座、永州市最大的冷链商贸城,每天市场批发量达600吨,销售流水达200万元,解决了上千个就业岗位。

    而在这些数据背后,是17名下海、下岗女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一句话让她们“抱团”

    “我们17名女企业家一起来做这个冷链项目,还是因为妇联领导当时说的一句话。”祁阳市女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李朝玲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时光回到201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那天,祁阳县(现称“祁阳市”)妇联、女企业家协会组织全县创业有成的30多名创业女能人举行座谈会。当时县妇联领导说:“你们是祁阳县的女精英,大多还是下岗女工,你们今天的创业有成是因为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艰辛努力,如果你们抱团,一定会创出更大的事业。”正是这句话,让祁阳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郑绿云大受启发。原来,当时在场的女能人八成以上都是下岗职工,她们奋斗了一二十年才有了一些成就。

    “但她们的公司、厂子、实体店等规模都不大,承受风险能力不足,稍大一点的项目都拿不下,如果把大家组织起来,入股成立一家大公司,既能提高承受风险能力,又能成就一些大事。”郑绿云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李朝玲等人听后纷纷赞同,还邀请其他女企业家加入。

    经过两年的筹建,17名女能人每人入股50万元,于2014年4月17日成立了公司,郑绿云被大家选为公司董事长。

    1990年,郑绿云从原湖南财政学院毕业,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她选择了下海。1998年3月,她在祁阳市大江水库租下一家冶炼厂,开始创业。她转型到新领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参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仔细研读各类书籍,为创业“充电”。从租赁办厂到组建利成冶炼有限公司,她华丽地完成了商海浪潮中的第一次“冲浪”。企业成立以来,创造年均纳税额1200多万元,为200多个下岗工人提供就业岗位。

    “郑绿云的经历和能力让我们信服,我们愿意跟着她干。”李朝玲告诉记者,17名姐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的人主管招商,有的人主管工程,有的人主管运营,而李朝玲自己则主要负责财务。“有疑难问题,大家就汇总到董事长那里决策。”公司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两个大项目,并在当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下,连续两年签下当地城市大道绿化项目。

    从短板中觅到商机

    怎么把企业做大做强呢?这是抱团成立公司后,17名女能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2016年4月17日得到了一个答案。

    当天上午,祁阳市七里桥镇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个投资规模达2.68亿元的当时永州市最大的冷链物流商贸城项目在这里启动。

    “那时候整个祁阳都没有一个冷链农产品批发或果蔬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在整个永州还是一个短板。我想,既然是短板,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短板补上去,因此我们在这边投资办了一个农批大市场和冷链物流园。”郑绿云说。

    在17名女企业家的构想中,冷链物流商贸城的定位是建设成为提供恒低温冷藏运输、仓储物流、鲜水果商品化包装加工、批发销售等服务的综合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为祁阳市100万人口的“菜篮子”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采购和安全保证。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让大家吃得放心的蔬菜水果。”李朝玲介绍,有了冷链运输后,当地村民和种植户的新鲜蔬果也不怕一时之间卖不出去了,因为通过冷库可以保鲜,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和种植户的利益。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郑绿云和伙伴们在七里桥镇拿到了地,又通过银行获得了妇女创业贷款。

    为了把冷链物流做好,郑绿云带领伙伴们前往北京、南宁、厦门、长沙等地的冷链市场、冷库参观,学习如何建冷库、水果如何保鲜等知识。通过比较,她们最终引进了由制冷系统技术标准编审专家打造的团队来为冷链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并引进了口碑好、质量好的冷库设备。“通过这个设计和设备,果蔬至少可保鲜半年,半年后都如同刚摘下来的一样,而且营养不流失。”李朝玲兴奋地说。

    记者发现,该园区配置25米宽的内部道路循环交通体系,载重货车可直达商铺门口,而且园区目前有总容量2万吨的食品冷冻库6座、总容量3万吨的现代化果蔬农副食品气调保鲜库8座。如今,这里不仅是祁阳市的生猪屠宰储备点,而且进入了永州“菜篮子”工程。

    “我们坚守薄利多销的原则,产品除了满足祁阳本地需求,还进入了永州市、衡阳市祁东县等地,一些远方的客户只要通过网络下订单,我们立马就可以通过冷链配送。”李朝玲介绍,地下室冷库层高达9米,可以做到冷藏车辆无障碍进出,方便冷鲜食品的装卸。目前,这个冷链物流商贸城每天市场批发量达600吨,销售流水达200万元。

    村民在这里打工月入万元

    为了打造好冷链物流商贸城项目,郑绿云、李朝玲等女能人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时为了搞好征地工作,她们经常到村民家里拜访,费尽口舌说好话;为了引进相关人才,她们四处奔波;为了赶进度,郑绿云在项目建设期间经常加班,李朝玲等人也一起陪着加班,“这里地方有点偏,而且不少地方还有坟地,我们就同进同出”。

    此外,她们还去外地考察调研,在广西、云南、山东等地建了基地或仓库,以丰富果蔬品种。

    随着商贸城正式开张,当地村民纷纷受益。

    商贸城财务总监李冬花告诉记者,公司帮扶的脱贫户有94户265人,近两年已分红约10万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对口帮扶了两个村,每个村一年可分红约10万元。

    而且商贸城与当地100余处果蔬、优质旱粮、生姜、香芋等优势产业基地进行了渠道对接,签订了意向销售协议,保证当地农业产业“产有所托、需有所出”,以点带面带动当地农产品经济发展。“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跟100多名农户签订了正式合同,通过下订单的方式向他们收购产品。还有2000多人虽然没签合同,但我们同样会收购他们的产品。”李朝玲告诉记者,这样附近村民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同时,商贸城还为当地种果蔬的村民提供技术帮扶、金融帮扶,对想就业的村民提供就业帮扶等。

    据了解,商贸城已为当地解决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有些家庭通过在商贸城务工,一年可赚2.5万到3万元。当地村民苏建军组织七八个人成立了一个装卸小组,每个月可从商贸城获得10多万元装卸费,一个人平均月收入超过1万元。“我们年纪大了,去外地务工可能还没有工厂要,在家门口的商贸城做事,既能赚到比外地务工的钱多,还能照顾家人。”苏建军笑呵呵地说。

    在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郑绿云和姐妹们不忘回报社会。郑绿云先后组织协会和企业员工捐资助学、帮贫扶困,累计捐赠金额近200万元;同时为洪灾后重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捐款捐物,总价值高达70多万元。

    这些抱团的姐妹也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可。郑绿云和李朝玲等多人是永州市、祁阳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郑绿云先后获得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湖南省劳动模范、永州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唐益华、张艳辉等人获得祁阳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