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新麦滋味长


    ■ 侯美玲

    故乡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一片一片的麦田分布在丘陵之间。冬去春来,日出日落,一块块麦田像朴素的碗,盛装着小镇的人间烟火。

    一场春雨如期而至,最快活的当属麦田了。它张开怀抱,尽情享受雨水的滋润。走在田埂上,仿佛能听到麦苗拔节的声音。这是生命的律动,更是蓬勃的景象。遗憾的是,我笨拙的语言,无法详尽描绘这一画面。

    麦熟时节,小镇尽带黄金甲。山坡、沟洼渐次金黄,层层叠叠铺陈开来,一片片一层层麦田翻滚着金色麦浪,与蓝天白云组合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山川大地。从田垄走过,披一身轻花麦香,与成熟的麦穗擦肩而过。揪一穗麦子在手掌搓搓,尖尖的麦芒有点扎手。青涩的麦粒躺在手心,像小孩吹蒲公英一样轻轻吹去颖壳,再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整个口腔都是浆果一样的清香。

    三夏大忙抢时间,农家人从四面八方奔赴麦田。一把把锃亮的镰刀划过半空,麦子应声倒地。大地热火朝天,人人不甘落后。天道酬勤,每一粒新麦都是用汗水浇灌而来的。院子里、麦场上,房前、屋后,到处是金灿灿的麦穗,金黄色光泽甚至有点晃眼。村庄到处散发着麦子成熟的味道,涌动着丰收的喜悦。这是麦子的高光时刻,更是农家的幸福光阴。

    我的父母是工人,家里没有田地。每逢农忙假期,兄弟姐妹无事可干的,只能像作家张洁在《拾麦穗》中描写的那样,“歪歪咧咧地提着篮子,跟在大人后面拾麦穗”。

    父亲是半个文化人,大约觉得拾麦穗并不能让我们体会稼穑之苦,于是亲自组织了一场收麦体验活动。那天我们兴高采烈走向麦地,穿了长裤,戴了草帽,背着水壶,像是要赴一场盛宴。待我们扑进麦地欢呼雀跃时,麦田主人脸色漆黑。镰刀好像并不听话,左右挥动也是徒劳。我们只好放弃割麦,跟在别人身后抱麦。一大捆麦子抱在怀里,几乎看不到脚尖,麦芒刺在脸上又痒又痛,日头火辣辣地晒,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却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地方。傍晚回到家时,已经瘫软如泥,感觉耗尽了一生力气。

    第二天,父亲要求我们在餐桌上诵读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首诗以前也曾读过多次,但那天读来竟有一种不同的况味,除了对农家艰辛的感同身受,更多是一种敬重与钦佩。

    拾来的麦穗在房檐上晒干,用棒槌砸去颖壳麦芒,留下一小堆新麦粒。新麦太少不够磨面,母亲用石臼舂皮。舂去皮的新麦我们叫麦仁,白白胖胖的用来煮粥再好不过。煮粥时,父亲照例嘱咐一句:“别放碱。”隔着氤氲的灶台,母亲回复一句:“知道,不破坏营养。”我们家的麦仁粥只有麦仁和水,其余一概不加,为的是吃到新麦的纯正滋味。热腾腾的新麦粥,一口下去滑腻细嫩、软糯香甜,舌尖上布满麦仁的天然之香。

    颗粒归仓后,就到了穰穰满家之时,家家户户饭桌上迎来了新麦的滋味。新麦磨的面粉自有一股特别的香味,蒸的馒头、擀的面条、烙的锅盔、压的饸络、包的饺子,乃至一碗白面汤,无不散发出独有的味道。各种麦香弥漫开来,伴随着袅袅炊烟在小镇上空盘旋,久久不散;细细地嗅,是那样甜,那样香,那样醇。

    新麦的滋味就这样留在味蕾,天长地久,继而藏在心底,山高水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