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11月9日是第31个全国消防日,消防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其中有不少女性受到表彰。她们参与消防志愿服务,向群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让人们更加关注消防安全,为维护消防安全贡献巾帼力量。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消防能人”
王静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新业社区的居委会主任,新桥街道新业社区是水城区易地扶贫搬迁点,搬迁群众涉及水城区9个乡(镇、街道)1255户6047人。为了让安置点群众搬得出、住得进、稳得住,王静不敢有丝毫松懈。
她深知,贫困二字带给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还有安全意识上的麻木,如果忽视对贫困群众安全意识上的引导教育,很可能造成因灾返贫。“搬迁群众有的在家中设牌位祭奠祖先,经常香火缭绕、火烛常明,有的喜欢在家里熏腊肉,有的为了省钱购买劣质三无电器产品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王静每天进家入户开展工作时,也会顺便检查群众家里用火用电用气情况,讲解消防安全常识,手把手教大家使用灭火器。同时,她组织社区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评比,把消防安全重点纳入评比内容。
一天上午,一位居民找到王静,诉说家中的灯和电线昨晚疑似引发火灾的经历,并要求社区赔偿。王静听了,立即到他家中查明情况,发现床头离地面一米的墙面上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燃烧痕迹,墙底附近还丢弃着一根烟头。王静告诉这位居民,“是烟头把床下的书点燃,又烧到了床,您能及时醒来把火扑灭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真相大白后,居民一边批评偷偷抽烟的儿子,一边向王静道歉自己鲁莽的要求。
王静还让社区的孩子们担任小小消防志愿者,把一张张安全倡议书当做鸡毛信,送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孩子们非常积极完成任务,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共同防范风险。”令她极为感动的是,中元节当天,所有大人领着孩子,背着装有烧纸的背篓,陆陆续续来到指定地点进行祭祀,没有一户擅自在家中烧纸,没有一处发生火灾。
2021年,王静先后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九届全省119消防先进个人等荣誉。在群众心中,她不仅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英雄”,更是当之无愧的“消防能人”。
巾帼消防志愿服务队的光影16载
2006年,在神秘的哀牢山脚下——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聚居着两万多人的傣族分支。对火的崇拜和敬畏,是他们的民族之魂。当时农村火灾多发,4名18岁到23岁的女孩组建了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花腰傣消防宣传队,与该县消防大队保持着紧密合作,创造了“大网格、中网格、小网格”的火灾防控模式。
这支消防宣传队成立后,玉溪10个县区巾帼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消防志愿服务品牌。历经十多年的蓬勃发展,2021年5月10日,云南省首家以女性为主的消防宣传志愿队伍——玉溪市“火焰花木兰”巾帼消防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16年后的今天,玉溪农村火灾已大幅下降,当年的姑娘成为玉溪市“火焰花木兰”巾帼消防志愿服务队的核心骨干力量,队员王莹花、张琴目前是该队的正副分队长。
“消防安全,仅靠扑救的意义不大,关键是每个人学会在遇到火灾时能够逃生自救。”王莹花说,“消防安全教育年年在做,但傣族语言不通,是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安全教育的难点。”为此,她们将消防知识融入傣族文化,编创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诙谐幽默的女声说唱《消防知识进万家》、方言小品《把关》、话剧小品《烈火情缘》等消防文化产品。
房屋陈旧,路面狭窄,“房中有房、屋中有屋”,是傣族村寨建筑的真实写照。在开展日常消防宣传的同时,队员们还将查找身边的火灾隐患列入工作范畴。
“消防检查怎么都查到我家来了?”“我家又不会着火,你们说这些做什么呀?”在日常检查中,她们经常吃“闭门羹”。由于对火存在着特殊的“感情”,不少村民不愿接受宣传教育,觉得不需要学习消防知识。但时间一长,大家逐渐能够理解,纷纷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很多居民还主动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积极查改身边火灾隐患。
去年,“火焰花木兰”巾帼消防志愿者受聘担任全市各学校“消防安全校外辅导员”,持续发挥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的作用。她们通过敲门宣传,清理楼道,劝阻电动车入户、飞线充电、占用消防车通道等,消除火灾隐患7500余条。“火焰花木兰”们也从最初的4名消防宣传志愿者,发展到如今实名注册的1626名巾帼消防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活动3671次。在她们的默默坚守和努力下,消防安全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益消防组织日益蓬勃发展,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消防公益舞台上的“妈妈防火团”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妈妈防火团”是衢州唯一一支社区纯公益女性志愿者团队,共有队员40余名,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用腰鼓、快板等方式参与各种消防宣传活动,活跃在消防公益宣传的舞台上。
县学街社区地处衢州老城区,有住户3000余户,其中20%的居民居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民宅中,防火形势比较严峻。为配合消防宣传活动,社区在文体队伍中挑选了40名文艺骨干,成立了“妈妈防火团”。
防火团成立初期,消防大队的指战员们手把手教防火志愿者们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耐心讲解防火理论知识。“妈妈防火团”认真学习后自编了群口快板“火场逃生十三诀”,并结合了腰鼓和快板两种形式。大家动足脑筋,反复训练直到满意为止。
“消防不光是消防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团队成员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有的人年纪大,记性不好,背诵不容易,但仍坚持努力地一遍又一遍练习;有的人家务比较多,但只要一接到防火团的宣传通知,就会按时参加排练……
除了“火场逃生十三诀”外,“妈妈防火团”还通过说唱、秧歌、小品等形式多方面展现消防工作的实际情况,深深吸引着各个年龄层面的观众。她们还主动参与各种消防宣传幕后工作,参与社区消防教育室的组建、档案资料的整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的提醒、夏季防火的警示和历史街区的消防宣传等。
成员们还利用暑假、社区青少年之家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平台与契机,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快板“消防逃生十三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了孩子们踊跃参与。孩子们从中掌握了如何正确报警,在火灾现场如何逃生等家庭防火知识。
寒来暑往,“妈妈防火团”的身影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这个热心参与消防宣传公益事业的高龄群体,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向人们宣传防火自救常识,为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促进社区和谐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