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花朵伴着母亲的晚年生活,她每天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开心地活着。人生如花自然开,自然落。
■ 杜京
岁月流淌,时光如锦。日子在朝暮中往复,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生香,秋风起舞霜露白,转眼又到菊花绽放的时节。
金秋十月,伟大祖国迎来了73周岁的生日,我的母亲也迎来了她90周岁的生日。她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却一桩珍藏心底已久的夙愿。那一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老兵母亲,将她一生珍藏在家中的20余件十几箱红色档案全部捐赠给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
母亲深情地回忆:“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工作队进城,身穿军装的女军人飒爽英姿走在街头,我朝女兵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心想总有一天我也要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女战士。”
不久,母亲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母亲瘦弱的肩膀挑起的却是千金重担,作为一名白衣战士,“我每天的工作不仅要护理好病人,打针送药,还要负责病人的卫生,理发、洗衣、做饭,样样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用大木桶挑水为病人洗漱。”坐在我面前的母亲,一边回忆一边比画着水桶的大小。面对繁重的任务,母亲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她不仅能吃苦,而且吃了苦从不叫苦,由于表现出色,刚入伍3个月就光荣入党。
“那时虽然我只是个新兵战士,但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用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吃苦在前,毫不利己,勇挑重担,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光荣与骄傲。”
在担任医护组长期间,母亲提出了“护理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的工作方法。由她首创的“护理工作时间规划表”被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卫生部收录。
每当母亲回忆起往日工作的时光,就如同古老的放映机,在一帧帧回放定格,所有的过往都是弥足珍贵的记忆,永远镌刻在她的内心深处。逝去的时光,在许多人的眼里就是曾经的碎片,而在老兵母亲的人生中,可以缀成生命的奇彩,风光无边。
作为一名军人、白衣战士,母亲抢救过无数危重病人,她以自己多年默默无闻的奉献,赢得了官兵们的敬重,受到了组织上的表彰,立功受奖无数,年纪轻轻就成了全军区的“名人”。以她名字命名的“周世珍模范医护小组”荣立集体三等功,并受到全军通报表彰。
那一年的十月,母亲光荣出席了全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荣立一等功,并随“全军先进英雄模范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最令她难忘的是,作为全军唯一的女军人英模代表,母亲应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照片上站在毛主席身后右边第二排第四位的,就是我的母亲——当时她已经怀有身孕,腹中怀着的这个幸福孩子就是我。翌年夏天我出生后,父母为我取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杜京。
母亲一直把这张照片及立功喜报、军功章等珍藏在家中,视如珍宝……直到把它们和立功受奖笔记本,以及有关红色党史、革命斗争史等近20多本十几箱剪报,全部捐赠给档案馆。
那张精心装裱一番的老照片,在她眼中无比珍贵,几乎每天她都要擦拭一遍,因为它记载着母亲的荣光与幸福。母亲说,“当年这张照片我是花20元买下的,那时我是干部,每个月的工资60元,但一些小战士因津贴很少,负担不起,就没有留下这张照片,他们忍痛割爱,都哭了。”
母亲在感慨这张照片意义非凡的同时,也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那时用近半个月的工资购买一张照片,如今已经成为历史。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虽然谈不上枪林弹雨,但也是转战南北,四海为家。母亲说:“当兵几十年,我由军卫生部调到铁道部队医院、陆军野战部队卫生营、陆军驻军医院、后勤分部卫生所等,先后调动了15个单位,在部队当医生很辛苦,工作之余就喜欢读书学习、剪报贴报、整理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几大箱剪报一直保存到现在。”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我的外公周凤翔在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一生从事教育,受家庭的影响,母亲从小喜欢读书、唱歌、跳舞、弹风琴、写日记……直至参军后,母亲都坚持写日记,更喜欢简报贴报,而且是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分册整理。
母亲利用业余时间,细心整理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直至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剪报集,举行预备会、主席团会议、代表大会主席团名单、出席会议代表名单等资料。她还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照片和事迹资料,都精心的编排粘贴在编号的剪报集里——他们当中,有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党员、战斗英雄、群众杰出代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先烈,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爱国人士及国际友人……
我至今还记得,每当周末或放假时,平日工作繁忙的母亲,都会拿出心爱的剪报集,为我和弟弟讲英雄的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爱民的种子,筑起一座崇高精神的伟大丰碑。
母亲常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是哲人的睿见,更是历史的启迪。回望这些伟大而平凡的人,哪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他们履职尽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和每一件事情。”
正是母亲的教诲,给了我成长中最需要的养分。听着那些故事,我也如同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确信无疑的寻宝地图,在人生旅途中,与那些熠熠生辉的伟人相知相遇。
母亲曾对我说,你的外婆虽然是大家闺秀,但是在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尽管她聪明伶俐,也只能裹着小脚在家相夫教子。刚解放时,我渴望像风一样自由放飞,渴望男女平等,总是期待女性同胞能挺直腰板去获得新时代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最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我当兵入党,能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原本是我的职责,却赢得荣誉和殊荣。心底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母亲感激地说。
在我眼中,命运赐予母亲最宝贵的“礼物”,就是教给她常怀“感恩之心”。母亲说:“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是努力的动力,是人生的境界。”母亲将自己珍藏的宝贝全部捐献,正是她以真挚的感恩之心,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母亲退休后来到干休所,依然努力发挥着余热,前些年在卫生所帮忙,下乡为农民群众看病,组织干休所老干部跳舞比赛,生活丰富多彩。
母亲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年轻时喜欢打篮球、滑冰、游泳、唱歌、跳舞,中年以后一直喜爱养花,多年以花草为伴。母亲家里的阳台上开满了她侍养的鲜花,有菊花、海棠、兰花、昙花……一盆盆鲜艳的花儿,朵朵绽放。
母亲性格乐观开朗,90岁的她,每天看电视听广播,精心养花,乐在其中。她说:“养花之乐乐在情趣,养花亦养心。看着花骨朵儿一点一点地绽开,满屋子都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令人神清气爽。美丽的花朵伴着我的晚年生活,每天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开心地活着,人生如花自然开,自然落。”
生命就是如此,花开花落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