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 李菁雯
今年暑期,一群以女生为主的在校学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烟台山举办了性教育主题展览。她们将这次展览命名为——选择“性教育”,旨在告诉大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性教育,可以自由说爱、大方谈性。”
展览中,她们用文字发出反抗陈旧观念的声音;用性教育双色球、性知识贴纸和留言板让参观者了解什么是全面性教育;用红色字体以及各式各样的经期用品来反抗月经羞耻;用文字和图片来科普不同的避孕方式和纠正对避孕的误解。在留言板上,参展者同样也留下了他们的声音——“让我穿爱穿的衣服”“不要让世俗的眼光限制你的热爱”“做自己,就很酷”。这场展览观展者达1000人次以上,全网浏览量超600万人次。
“希望能鼓舞更多人从身边开始,实践人人都能做的性教育。”这场展览的发起人是福州市一所高中的“05后”女生幽兰(化名),她于去年12月创立了性教育团队TOUGHYOUTH(以下简称TY),现在核心团队有13人,其中女生11人。团队致力于开展“同伴”性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进行性与性别问题的解答、知识科普及相关活动开展。
决心成为一名性教育工作者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尽量避免和‘性’挂上关系。大多数人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会好奇这方面的知识,偶尔谈到也会用各种代称,不好意思直说。不自觉间,就有了一种‘性’是很负面的、很羞耻的观念。”幽兰袒露心声。
幽兰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去羞耻化。当我们对一个自然存在的事物产生羞耻,这种羞耻可能会造成我们对自身的厌恶,或者是对他人的指责,还包括一些利用这种羞耻而进行的伤害。而当一个观念在人们的认知里固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被传递下去。该怎样去羞耻化?她觉得,首先是谈论它,当一个人公开谈性时,她(他)对身边人的观念影响可以是非常大的。
幽兰最初关注到与性教育相关的话题是在2020年。当时“鲍毓明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站出来,讲述自己遭遇性暴力或性别暴力的经历,鼓励其他人在遇到相关事情时勇敢反抗。种种声音让幽兰揪心不已。
“有朋友告诉我,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我想,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幽兰沉重地说,有男生性骚扰了女生,却没有受到任何责罚;有的家庭重男轻女,对弟弟宠爱有加,对姐姐却时时苛责;有人因为“很娘”受到校园暴力,也有女生被称作“女汉子”……
此后,幽兰的目光开始投向性教育,她更多地关注和学习性别研究,并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性教育工作者。
在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幽兰发现大多感兴趣、愿意参与进来的学生都是女生,她们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女生总是被长辈告诫要保护好自己,但如果只教女孩子怎么保护自己并不够。”幽兰谈到,身边男生的性知识大多来源于色情影视制品、视频书籍,这种存在于虚构作品中的两性关系,可能导致男生们对“性”产生比较轻浮的态度。
希望青少年大方谈“性”
今年2月,幽兰及团队对数十位志愿者进行访谈,形成了五万余字的访谈记录,并在校园内外开展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家的性知识现状、接受过的性教育及希望接受怎样的性教育。
参与人数和调查结果让幽兰很吃惊:“大家普遍了解的性知识都停留在月经、遗精这样很基础的生理方面。”更令人意外的是,色情制品竟然是学生最主要的性知识来源。超过90%的学生表示,希望获得更科学全面的性教育,这让幽兰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初衷。“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在过去几年里呈增长趋势。更为丰富、深入的性教育课对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幽兰说。
基于校园调研,幽兰团队发现,性知识的缺乏,让很多同学面对校园性骚扰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年3月,团队又设立了“TY性里话”栏目,以问答的方式了解与解决青少年的困惑,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大方谈性的安全空间。当一封封书信“飞”向团队,成员们对来信做出解答,并将回答的结果定期更新在公众号中,希望有类似困惑的青少年能够看到并对“性”有更科学的了解。
今年5月,幽兰开始尝试将性教育活动开展到校园。她在自己班上举办了一场特别班会,主题是《真的可以色色吗?》。她还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大家在黑板上写下“当谈到性,你会想到什么?”许多同学都写了伴性遗传、隐性基因等颇具学术性的答案。接着她科普了“人为什么会对性欲、性幻想、性行为有误解”“为什么不建议高中阶段发生性行为”“关于自慰”等内容。
与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反馈相比,老师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忧。老师后来解释说,一方面是担心内容超前,同时觉得幽兰作为高中生,知识相对没有那么专业和权威。另一方面,则担心她一个女生讲这些,会被其他同学议论、开玩笑。
“但是,在这次班会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专注的眼神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幽兰表示,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开始向我们倾诉他们关于“性”的烦恼和疑问,还有学生希望在自己身边也开展这样的活动。
在今年的学校五四嘉年华上,TY团队还摆出性教育小摊,发放名片和问卷,当这场活动被分享在网络上,浏览量迅速蹿升,获得了很多转发、点赞和鼓励。
今年6月底至7月20日,幽兰团队带着“基于互联网的同伴性教育与公益实践”这一项目,参加第八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获得创新潜力奖。
社会反应褒胜于贬
“我们希望大家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打破传统的禁忌,让大家普遍接受正确全面的性观念。”幽兰感慨,和身边的同龄人谈“性”,大多持支持与期待的态度:“因为你们,我开始敢于谈论性”“我发现很多担忧是不必要的,因此不再焦虑了”……但也有少部分人抱着玩笑的态度调侃TY团队“性就是色情”“不正经”等,并开一些黄色“玩笑”。
对于高中生做性教育的疑问,幽兰表示,我们大部分引用的数据或观点都来源于近年的论文,还有像百科词条等专业信息源。但困难和阻力对幽兰来说也在所难免,主要是专业性教育资源匮乏、相关研究较少,国内缺乏行业标准、认证体系,团队成员多为高中生等方面的问题。
刚开始,幽兰的父母不理解女儿的所作所为。后来,幽兰做性教育的书籍资料堆得家里到处都是,妈妈也开始看,上网搜索、学习。如今,妈妈看到有趣的性教育内容会及时转发给女儿,幽兰也能在家里自然地和父母谈起与“性”相关的事情了。“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好地促进了我家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系,用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这个本就该包罗万象的世界。”幽兰高兴地说,在这次性教育展览的布展现场,也出现了不少团队成员家长的身影。
“老师和家长大多支持我们的活动,但也有部分家长觉得性教育是传播淫秽色情、给学生灌输有毒思想,我们这些尝试开展性教育的学生是不务正业。”幽兰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努力尝试向家长们解释性教育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让家长们尽量接受并理解我们。“我觉得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掌握拒绝和选择的能力。”幽兰说。
中国性学会性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兼系主任江剑平认为,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学生团队做“同伴”性教育,相较于长辈“教导式”教育,更容易使大部分青少年敞开心扉,也更容易接受,是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但同时,他也认为,高中生尚未建立起性科学的完整体系,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前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建议,该学生团队的出发点是有益的,当他们尝试开展性教育时应该被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团队自身也需要树立科学的性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的态度,不受互联网上负面信息影响,不断汲取有益的养分,为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科学、全面的性教育贡献青春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