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谈,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高校教师,承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需求的自豪感、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责任感。”朱敏说,过去十年,作为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名教师,她亲历了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参与了学科布局的优化和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特别是“信息+”“智能+”的迅猛发展。
在计算机领域,朱敏已深耕33年。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到执教于四川大学,如今已是教授、博导以及学院的党委副书记。
“高校的科研力量不仅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更是培育这些力量的主战场。”带着这样的认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朱敏便专注不懈地投身于计算机科研和一线教学中。她重视立德树人,一以贯之地将思政教育穿插在整个教学中。她注重科教融合,不断将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融入教学实践中,曾获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而在近期,朱敏获得了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的“宝钢优秀教师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计算机研制还不为普通百姓所熟知。学业一直优秀的朱敏考入河北大学电子系,开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习。
1996年,朱敏从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当年,名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的“硅谷”,成为亚洲最成功的四个高科技园区之一。彼时,计算机已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当大家都聚焦在这个新兴科技的应用研发时,朱敏在自己的学习历程中窥见了其背后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研究生毕业后朱敏决定留在高校任教,为国家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怎么给学生讲明白计算机专业的各类课程?结合自己的学习历程和科研实践,朱敏认为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发展前沿。“但首要是立德。”朱敏说,计算机专业存在技术更新迭代快以及人才流动大等特点,“我们将为党育人的理念始终贯穿在教学始末,融会在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中。”
贯穿融会不是简单的思政概念的灌输,而是用事实说话。“适时引入前沿学术报告、业界信息,讲解国家在5G、智能终端、云计算、芯片模组、AI大数据的产业优势,来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
“我在参加华为等民族企业的技术交流会中很受感染,便尽快地将这种信息和感受放到课程中。”朱敏以《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我在课程中针对‘卡脖子’的技术研发,以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为例,讲述我国自主操作系统研发历程,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强国意识,激励学生投身我国科技领域”。
通过成果成就来展现国家技术实力,讲述成就背后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历程,并结合学生们正在学习的知识讲解其中的技术创新,生动有力地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规律,逐渐树立对学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科研的探索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进行假设与求证。去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青年科技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瞄准国家需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民族自信的激情。”朱敏说,教书育人初心和科研报国使命,是高校教师始终如一的坚守。我们将在新征程上,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在育人过程中,让经典理论有传承,让创新思想有发展,让更多青年人投身计算机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