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两地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指出这两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今日起,本报推出“三种精神”系列报道,全面回溯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深刻展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崇高的光荣梦想、坚如磐石的政治方向、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如一的奋斗姿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霜降甫过,陕北再次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金秋时节。金灿灿的小米堆满粮仓,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延安人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雄浑磅礴的黄土高原的沟沟梁梁一派丰收景象。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延安老乡无限牵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延安,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一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冲锋号就此响彻大江南北。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发扬延安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横亘于中国人民面前的这块硬骨头一举拿下。2019年5月7日,随着延川、宜川最后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老区人民心目中的亲人,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再次回到延安,一同瞻仰了延安革命旧址,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和 老一代共产党人精心培育和逐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延安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从长征中走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无比坚定的崇高信念,在延安的窑洞里、煤油灯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革命大无畏之气概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在硝烟弥漫中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辉煌业绩,培育和缔造的弥足珍贵的延安精神,犹若一座历史灯塔,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及与会人员对延安县同志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作风上等各方面的成绩与表率作用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毛泽东同志把延安县同志们的这种思想和作风,首次概括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并对这种精神的主要内容给予了全面阐述,号召大家学习“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指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两报一刊”社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
延安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精心培育和逐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每个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都有它特有的科学含义。各个原生形态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它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永不过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十年证明,延安精神仍然是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
10月27日上午,金色的阳光洒满杨家岭。苍柏青翠,庄严肃穆,怀着崇高的敬仰之情,漫步于见证中国革命的旧址之中,使人恍然置身于那个火热的革命浪潮之中——全体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过硬的延安作风共同缔造着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回忆起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场景,作为现场讲解员的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延安青年讲师团团长、延安妇联执委党婕睿仍难掩激动。
历史长河里,杨家岭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延安记忆,更是那孔窑洞里彻夜常明的一盏煤油灯,它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国。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个春秋里,杨家岭革命旧址发生了许许多多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在杨家岭召开的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13年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延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杨家岭的窑洞旧址里,通过一张张泛黄和斑驳的桌椅,延安精神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直击心灵。据党婕睿回忆,走进毛泽东旧居,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认真听她介绍墙上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在瞻仰延安革命旧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静静矗立在眼前的延安革命旧址群,亲历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彪炳千秋的革命伟业,见证了老区人民日新月异的巨变,记录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铮铮誓言……无声地向前来这里参观的人们讲述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过往,激励每一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煤油灯下,毛泽东同志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从事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得以成熟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那是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央机关先后移居至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陈云等领导同志也都曾在这里生活居住。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就在杨家岭,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五件大事: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写上了党的旗帜;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吹响了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号角;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全面抗战的伟大胜利。
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就是专为召开党的七大而建。如今的礼堂内部完全按七大会场原貌布置。礼堂的大会主席台正中后方是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头像,上方的横幅标语就是党的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边各插三面党旗,两侧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主席台会场两边墙上悬挂着六个“V”字形旗座,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旗座上各插有四面党旗,书写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礼堂后墙“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党的七大题写的中心主题词。
再次瞻仰七大礼堂,重温历史,可以真切感受到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就是要贯彻整风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同心同德”,进而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功和胜利的宝贵经验,更是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思想拧成一股绳,勇毅前行,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级党委、政府把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3.5%,比2012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历史作证,人民作证!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看齐意识。2015年12月,恰逢党的七大召开七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专门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看齐问题强调,“整队型看齐比较容易,因为那是形体上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看齐就不那么容易了。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2016年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的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从我党百年历史来看,增强看齐意识始终是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它对于全党同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
“七沟八梁一面坡”是陕北黄头高原的地貌特征,“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是延安老百姓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生态得到快速恢复,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数百公里,降雨量明显剧增,老区面貌已然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对照过去游客已经认不出它的旧模样。
回望十年,从陕北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这里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立下的誓言:要为人民做实事。他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把延安精神作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底色。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靠辛勤努力才能实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放眼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走在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与阻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着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同心同德,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的号令催人奋进、掷地有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致力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书写更加辉煌的新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