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家闻

老年人失能给配偶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成为老年配偶精神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谁来守护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


    在失能老人配偶照料中,女性老年人照顾老伴的情况更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天红

    正午暖阳和煦,正是好时光,邓香莲老人却觉得浑身乏力,做什么事儿都提不起精神,从吃过早饭后就一直坐在沙发上愣愣地出神。

    2018年,邓香莲的老伴因患高血压导致半身不遂,自那时起,74岁的邓香莲老人便承担起照顾老伴的重任,重心都放在了老伴身上,喂饭、处理大小便、为老伴擦洗身子……常常老伴深夜的一声咳嗽就能把她惊醒。

    “我觉得,我妈这种状态跟照顾我爸有关系,她的身体和精神压力都太大了。”儿子刘春晖说。他觉得母亲“不对劲儿”,带母亲到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结果母亲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

    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焦虑与担忧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生活中有很多照料失能配偶的老人,有着和邓香莲一样难以言说的焦虑和担忧。

    我国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万余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北京大学的一项人口学研究则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锐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现有数据测算,大约有六七成失能老人是由老年配偶参与照料的,虽然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照顾失能老人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荷。

    北京市通州区河畔雅苑社区关胜利老人已连续7年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儿。这两年,随着病情加重,老伴儿已经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前段时间,她还可以吃颗粒状的食物,现在她的吞咽咀嚼能力又下降了,只能吃糊状食物了,需要用破壁机搅碎了一勺勺喂给她,每天喂三次饭两次药,相比之下,照顾她上厕所、洗澡成了大难题。”今年十一之前,家中的保姆回了老家,关胜利独自伺候了老伴11天,把腰累坏了。

    老伴四肢已经不听使唤,从床上把她移到轮椅上要两个人五六分钟才能完成,是个“大工程”。这让失能老人出门就医成了大难事儿。“因为出行不便,她最近几年没去过医院,都是我到医院代她去开药。”关胜利说。

    在不大的卧室里,关胜利将自己的单人床与老伴的病床头对头放在一起,以便照顾。常常,老伴儿晚上八九点钟睡了,但他迟迟不能入睡,“想到她的病,以及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就睡不着。我现在每天靠吃安眠药,才能维持6个小时的睡眠。”

    在近期发表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料与配偶的生活质量》一文中,赵锐从精神健康的角度关注失能老人配偶的生活质量,这项基于9100名老年人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失能给配偶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成为老年配偶精神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汉科技大学讲师周艺梦等人基于1012位照料失能配偶者的研究亦发现,44%的老年人配偶照料者有抑郁症状。

    女性配偶照料者更易因经济压力而焦虑

    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精神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劳累、休息不足,对配偶病情恶化的担心,缺乏社交,自我价值感降低,缺乏照料病人的知识和技能等都会加剧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焦虑情绪。

    家住山东省茌平县洪官屯镇的刘奶奶在老伴卧床后,常有一种难言的失落感。刘奶奶今年85岁了,三年前,老伴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老伴瘫痪前,老两口常做些手工刺绣品拿到集市上卖。老伴瘫痪后,刘奶奶全职照料,没有了经济收入,老伴看病还要花钱,只能向孩子们伸手。刘奶奶一向要强,虽然孩子们都很孝顺,但现在要靠孩子们给钱过日子,她感到非常不安。

    老年生活地经济基础对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赵锐很关注养老金获得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老年人失能时,配偶有资格领取职业养老金将会缓解对配偶精神健康的不利影响。如果老年人能够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而不单单依靠配偶的收入,那么即使配偶失能失去原有劳动收入,或者未来因配偶死亡失去可被分享的养老金,老年人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其精神健康因配偶失能所受的影响能够被缓解。”他表示。

    在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京贸国际城小区广场上,83岁的程靖华老人浑身散发着热情与活力。11年前,老伴因糖尿病去世,“我有退休金,老伴之前也有退休金,去世前他卧床两年多,我一直照料,后来觉得压力太大,雇了保姆,分担了不少压力。”谈及曾经照料失能老伴的情况,程靖华老人感到很释怀。

    值得关注的是,在失能老人配偶照料中,存在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照顾老伴的情况更多。除了照料压力,由于女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通常低于男性老年人,她们还面临着更多由经济压力导致的焦虑。

    “由于职场上存在的性别工资差距,女性老年人一般退休金比男性老年人低;更有很多女性老人在年轻时主要承担家庭照料工作,没进入劳动力市场,她们晚年没有退休金,经济上依赖配偶和子女,还有一种对于丧偶后自己没有收入的担心和忧虑,这也是部分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一个重要压力源。”华南农业大学李琴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李琴认为,“农村老年女性面临的挑战更多,在老伴失能后,她们更可能成为直接照料者;并且在老伴失能或丧偶后,农村老年女性常失去经济来源。”

    社区助力家庭养老责任重

    “叔叔,您今天中午要订什么餐呀?我们今天有三种套餐可以选择……”在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诚和敬养老公司盛业家园驿站,站长吴丹正忙着为辖区内有需要的失能老人订午饭。

    作为一个基层养老工作者,吴丹用“脚不沾地”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她拿着厚厚一摞随访登记表告诉记者:“失能老人是我们社区养老驿站关注的重点对象。在我们站辖区内共有90名失能老人。我们每周要对他们逐一进行一次寻访,主要为他们提供政策宣讲、卫生清洁及护理,还有精神疏导等服务。”

    吴丹对每个失能老人的情况都“门儿清”。“对于那些需要照顾失能老伴的老人来说,天天面对一个卧床的病人,确实会很压抑,我上门的时候就会跟他们聊聊家常,讲讲发生在身边的事儿,调节一下他们的心情。失能老人出行不便,看病就医是大难题。”吴丹说。

    像吴丹这样的社区工作者正在社会化的基层养老服务中担当重任。

    “社区养老是缓解老年精神压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社区和村集体离家近,相比机构养老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老年活动,增强老年人的融入感,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李琴说。

    通过社会化手段缓解失能老人照料者压力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个很好的探索。目前,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172万人享受待遇,人均报销水平约达到每年1.6万元。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是解决失能老人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来源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年人就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压力,这也将推动老年照护服务的进一步市场化,推动建立一个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良性机制。”赵锐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