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
■ 苟睿斌
疫情刚过,马红霞就高兴地骑着电动车到翊申文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学会缝纫技术,找到了工作,每月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甘肃省漳县武阳镇,像马红霞一样的留守妇女、陪读妈妈,通过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务工,持证上岗,成了产业工人。
在全国妇联的帮扶下,漳县武阳镇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开启为妇女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妇女实现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党建带妇建,妇女学会一技之长
漳县武阳镇坚持“党建带妇建,带靓半边天”的理念,探索“党建+妇建”新路径,把妇女党员和产业能人培养成执委、把村妇联主席培养成村“两委”干部,让庄稼地里的女把式、产业链上的带头人等优秀妇女走出来,参与引领产业发展。
“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妇联组织;哪里有党的工作,哪里就有妇女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武阳镇坚持把党建工作和妇建工作有机结合,采取“党支部+妇联组织+企业+妇女”的模式,在“巾帼乡村就业工厂”建设幸福家园,全力打造企业妇女之家和儿童快乐家园,有效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及子女充分享受到企业的温暖。
武阳镇是县城所在地,留守妇女、陪读妈妈较多,且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创业困难。武阳镇按照“促进妇女实现灵活就近就业”的发展思路,先后与劳务、旅游、农业等部门开展合作,邀请专家为妇女举办缝纫、面点、农家乐、假发、种养殖等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这份工作时间灵活,离家近,又不耽误照顾孩子,让我能安心务工。”来自锡纸加工微家的芦让女高兴地说。2021年,芦让女的小女儿转到县城读书,她专门陪读照顾孩子上学,无暇工作。通过在微家培训班“充电”,芦让女掌握了一技之长,从第一个月600元的工资涨到现在2500元。
“锡纸加工微家”累计举办培训班6期800余人次,先后有500名“陪读妈妈”及城乡无业妇女实现就业,带动妇女群众增加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抓引进建企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2019年,通过省妇联协调,漳县成功引进年产30万件服装的生产线建设项目。服装厂优先吸纳有务工意愿的妇女、县城陪读妈妈就业,实现了“车间设在家门口、持家创收两不误”。市人大代表、企业妇联主席康晓芳是服装车间的一名熨烫工,每月能挣3500多元,她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组织妇女学习缝纫技术、开展文化活动,争当妇女的“娘家人”。
“镇上积极协调村级集体项目资金和到户配股项目资金70万元入股服装公司,村集体年分红5.6万元,并将全镇204户群众201.81万元的到户配股项目资金入股,年均资产效益化分红16.14万元。”武阳镇镇长王小东介绍。
丁妹妹和丈夫回乡发展蔬菜产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气调库10座,贮存鲜菜5000吨,流转土地2万多亩,对农户种菜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逐步走上了蔬菜种植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带动2900多户农民种菜增收,吸纳种植区域周边1500多人务工,其中妇女190多人常年务工,人均月工资2700元。李银香身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行动不便,家有八口人,丈夫患慢性病。丁妹妹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她到自己的合作社务工。“丁妹妹对我很照顾,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在家门口,还能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李银香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