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远亲不如近邻。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每个社区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她们对社区孤寡、空巢、独居老人实行一对一帮扶,时不时敲一敲老人的家门,看看老人们是否安好,问问老人有什么需要,常态化提供日常志愿帮扶。因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女性,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敲门嫂”。
“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发端于渝水区的含笑社区,从社区到全区再到全市,“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被持续复制推广。不仅如此,江西省妇联在总结“敲门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市一品一特色”的巾帼志愿项目发展思路,以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为路径,立足社区、家庭实际需求,组建了各类专业巾帼志愿服务队,培育了各种功能性巾帼服务品牌。在全省各地,越来越多的“敲门嫂”,正演绎着不平凡的“敲门事”,她们“敲”出了浓浓邻里情,“敲”出了文明新风尚。
精准敲门精准服务
新余因钢设市,钢铁是其立市之本,新余钢铁公司现有职工2.6万人,加上家属,人数近10万,含笑社区居民以新余钢铁公司退休职工居多,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数的60%以上。不少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学习、异地安家等原因长期不在身边,很多老人的日常生活成了最大的问题,安全等也存在极大隐患。
“前期‘敲门嫂’会对社区内老人情况进行详细摸底,按照空巢、孤寡、独居、高龄、失独、生重病不能自理等进行分类并建档。”渝水区妇联主席杨旸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作为“敲门嫂”志愿服务牵头组建部门之一,区妇联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精准定位服务对象,细化老人需求,建立服务档案,做到底数清,心中明。
在敲开老人的家门,介入老人生活后,“敲门嫂”通过细心观察和与老人耐心进行交流沟通,针对每位老人,按照生活需求、情感需求、人文关怀、列出需求清单,确保志愿服务“有的放矢”、有用有效。如对多天不见、久未露面的老人重点关注;对子女不在身边,又有疾病缠身的独居、空巢老人,“敲门嫂”时不时敲敲门,和他们说说话、唠唠嗑、拉拉家常,帮助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女通电话、视频聊天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抚慰和疏导。
“陪伴就医敲敲门、陪伴散步敲敲门、逢年过节敲敲门……坚持每天都有人去敲敲老人的门,把‘敲门’作为帮助老人解决急事、难事、烦心事的有效手段。既解决了空巢、孤寡、高龄、失独以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现实问题,又让老人和家属感受到巾帼志愿服务的温馨友爱、守望互助。”杨旸说。
项目可持续服务常态化
渝水区妇联对“敲门嫂”志愿服务进行持续跟踪、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整个渝水区推广后,“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项目也应运而生。2021年“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了第四届全国巾帼志愿者服务征集展示活动“十大优秀项目”。
事实上,如何让“敲门嫂”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做到可持续并实现服务常态化,妇联组织没少花心思。
“俗话说‘老人就是老小孩’,说的就是老人像孩子一样,也会有不理性甚至任性的时候。把握老人的特点、理解老人特殊需求才能让老人接纳志愿者、信任志愿者、与志愿者配合。”据杨旸介绍,初期“敲门嫂”没有形成标识性身份认同时,老人只信任向他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个人,而不是“敲门嫂”。如果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不断给老人换志愿者那就像给小孩不断换保姆,服务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为此“敲门嫂”项目探索创造了“1+3”结对帮扶模式,即每位老人安排一位网格长、一位单元长和一位“敲门嫂”,这样巾帼志愿者的人员和稳定性就都有了,真正做到“居住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
作为一名“敲门嫂”,杨光琴服务的社区是渝水区的芙蓉西村。杨光琴不仅经常敲敲社区老人的门,还邀请一些独居、空巢老人们出门散散步、聊聊天,并帮助采购生活物资等。独居老人万师傅,儿子在外地工作,家里没人照料,杨光琴每天都去帮忙搞卫生、买菜,天一放晴就帮忙晒被子、洗衣服,逢年过节还给万师傅准备节日佳肴,通过“亲情联线”形式帮助老人与儿子实现“云团圆”。万师傅逢人就夸,是“敲门嫂”让自己感受到了亲情一直就在身边。
如今,“敲门嫂”服务项目已从最初的敲门拉家常、洗衣搞卫生发展到现在的家电维修、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20余项志愿服务内容。
“一市一品一特色”志愿服务花开全省
“敲门嫂”是江西各地巾帼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江西省妇联在总结‘敲门嫂’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以‘一老一小’为服务重点,提出了‘一市一品一特色’的全省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思路。”据江西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西省巾帼志愿服务协会会长张晓雯介绍,如今在江西,“春蕾妈妈”“青花姐姐”“章贡大妈”“馨莲”等一批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已成为各地闪亮名片。
以“春蕾妈妈”为例,“春蕾妈妈”志愿服务项目是宜春市妇联开展的一项创新举措。项目对全市16周岁以下留守女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状况进行摸排,将亟须保护和关爱的留守女童纳入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
据了解,在全社会招募“春蕾妈妈”的信息发布后,宜春市妇联系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认领“春蕾女儿”,目前,宜春已有1100多名“春蕾妈妈”与“春蕾女童”成功结对。这些“春蕾妈妈”来自广大妇女干部和妇女群众,她们有的是学校教师,有的是企业家,还有工作繁忙但对“女儿”关爱不减的“市长妈妈”“主席妈妈”。
结对关爱以来,“春蕾妈妈”无微不至关爱、点点滴滴付出,换来的是一个个孩子真心的笑容和阳光的心态,架起了与留守女童的连心桥。让孩子有了一个思想有引领、安全有保障、健康有呵护、情感有抚慰、困难有帮助的快乐童年。
“省妇联提出‘一市一品一特色’后,各地都培育了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巾帼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张晓雯表示,下一步江西省妇联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国妇联部署要求,加强对巾帼志愿工作的引领服务联系,使巾帼志愿服务成为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