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谨防“积分清零”骗局
近日,有用户收到手机短信“积分清零通知”,称自己的积分将于次日全部过期作废,可以点击某网址登录积分中心兑换商品。不过,该用户发现,商城中的商品均为“积分+现金”的兑换方式,想要兑换商品还需要花费高额现金,积分似乎并没有用处。北京联通、北京移动客服告诉记者,类似活动并非官方推出,目前公司并没有类似活动。
诈骗手段五花八门,又往往紧跟“社会热点”。“积分清零”诈骗正是抓住年底一些网站、电信运营商等清零积分这一时机和消费者不愿意浪费积分的心理开展诈骗。要避免这类骗局,还须增强防范意识,积极确认求证消息来源,多一份防备之心。遇到需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手机预留号码、银行账号等提示信息,一定要再三确认,不可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留住“良心药”需政府发力
“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2元一联20片,有需要可到东北大药房购买。”12月16日,东北地区多家药房销售平价对乙酰氨基酚片的消息火上“热搜”。对乙酰氨基酚片俗称扑热息痛,是一种退烧镇痛类药物。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被列为发热常用药物。东北制药回应称,已加班加点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治疗发烧感冒的药,并在药店平价销售。
在疫情防控最为吃紧时期,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全力以赴保障药品低价供给,缓解了群众“买药难”问题,值得点赞。但要让低价“良心药”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旋律”,不能仅凭药企的道德自觉,还需政府“善政”发力,如对承担这些药物生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金融、税收等政策优惠,让生产廉价药的企业有钱可赚,鼓励更多药厂加入廉价药生产行列中来。
曝光“不平事”也应守住法律底线
“因为插队问题起纠纷,两家人大打出手无人敢上前劝架,其间有小孩一直在哭着喊爸爸妈妈……”近日,一网友用手机拍摄一则多人打架互殴的视频,将其发布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并打上“反对一切暴力行为”等标签。该视频一经发出即引发热议,短时间内评论数过万。类似的曝光视频,很多人在刷短视频时都见到过。随着智能手机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社会热点事件,都是这样由手机拍摄视频曝光发酵而来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随意拍摄他人曝光视频,对视频进行剪辑、文字引导,甚至高呼进行“人肉搜索”,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渠道,网络曝光有助于对“不平事”进行监督干预,然而这种监督干预也应该守住法律底线,即便一些人做出了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他们的权益也应依法得到保护。此外,网络曝光的真实性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考证,裹挟情绪的公共表达可能引发错误的网络暴力浪潮,这也需要相关网络平台加强对曝光类视频信息的审核,保护公民隐私权,守护网络文明生态。
孔一涵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