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阳晨
近日,支付宝作为首家支付平台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支持旗下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付款。不仅是淘宝,相关平台如上海公交、饿了么、友宝、天猫超市、盒马、喜马拉雅等均可同步。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与拥有庞大用户群和深度黏性的消费平台“绑定”,从政务、金融服务向民生消费迈进。
一直以来,数字人民币在“亲民”支付上存在两个难点,一是民众对微信、支付宝有使用惯性,导致其在零售领域尚未大规模普及;二是数字人民币的主要参与方银行,在权责明晰以及与第三方支付合作中,仍有关键卡点难突破。
众所周知,微信、支付宝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钱”,其在消费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在任何消费场景下,不得“拒收”。特别是在停车场、便利店等常见的“零钱交易”中,支付方将会更为便利。其次,数字人民币的“无网”化操作,真正意义上弥合了数字鸿沟。交易双方在离线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碰一碰”支付完成转账。这一利好可复制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直接解除了老年人操作智能手机、安装软件的障碍。另外,数字人民币并非单纯的“支付媒介”,相比于微信、支付宝10%乃至更高的手续费,数字人民币的划付几乎“零成本”。
总体来说,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的线上货币,在交易的安全、高效、法定权责上,具有“唯一”性。“从数字中来,到支付中去”将是大势所趋,如何使数字人民币翩然“飞入寻常百姓家”?除了漫天的“红包雨”,还要开发出更多的“新玩法”。
目前,消费者作为零散的、被动的支付主体,要改变其支付惯性,仍需时日。不妨在供给侧开发出更多独立、智能、一体化的支持数字人民币的终端设备,帮助商户在受理端转型升级,支持消费领域多元化的营销模式。让商家在便利和优惠中尝到“甜头”,带动支付模式发生行业性改变。数字人民币的“下沉”也尤为重要,除了城市中心商圈,各级乡镇农村、小微商户是庞大的目标用户群。目前,河北省首个“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示范村”建成,由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审计部门合作,实现了“人人开通、户户受理”的普惠效应。在农村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中,培育农民数字人民币消费习惯,将形成“小村庄”带动“大消费”的新格局。
另外,凭借离线支付优势和高度的安全性,数字人民币将是老年人的“安全钱包”。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顶层适老化设计,将老年人的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活动与数字人民币紧密联系,打造“智慧养老圈”,将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老年群体中优先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