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2023年的“三农”工作定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会议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令,是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强国怎么建设?走好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女性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妇联组织如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带领广大妇女为推进“三农”工作贡献巾帼力量?本刊推出解读20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报道。
会议要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罗文胜
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会议提出,2023年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09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发布,十多年来,我国在提高粮食产能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此次会议明确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再次实施新的硬性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同时,我国依然是粮食进口大国,问题主要集中在饲料粮不足,与粮食相关的油料自给率偏低。2021年,我国进口的粮食超过1.6亿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指出,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具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但若要迈进世界农业强国的门槛,还需要“高的劳动生产率、高的土地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专家表示,下一步关键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尤其是抓好大豆油料生产,切实提升产能和自给率,为粮食安全夯实根基,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让“大国粮仓”更加充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特别强调,一方面要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还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到2022年末,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如果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就更加扎实,更加稳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还有4亿多亩到5亿多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产粮能力增加10%至2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如今,从超级稻到节水抗旱小麦,优良品种的抗病虫、产量高的良种带来的丰产优势明显,正是一个个重大种业标志性成果,为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万亿斤台阶提供了坚实支撑。种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提升产量有效的突破口,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粮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表示,要加强高产稳产、抗逆节本、绿色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智慧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要推动育种向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指出,“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种子已经非常具有优势。此外,一些小品种也不能忽视,比如一些蔬菜品种,我国是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实际上蔬菜的品种很多是进口的,国内的种子优势不明显。还有一些水果等,都需要科研院所和科学家加以重视。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科技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手段。科技强则农业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指出,我们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是有的,现在要走向配套,要下沉到农户,下沉到经营主体,只有农户和经营主体掌握了这些现有的技术,把它集成配套用起来,我们的农业才能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认为,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集中资源,加强联合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发展颠覆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颠覆性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动植物高效生物育种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技术、农业生物质工程技术、智慧农业技术五大领域。
重中之重在产业 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会议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关键要落实好相关产业帮扶政策。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提质增效,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并围绕城乡居民的需求升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供需更加适配。他指出,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并进入全面深入推进阶段。下一步,要全面统筹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当前,各大电商平台积极打通农业供应链,构建‘农户+供应链组织者+消费者’的短供应链模式。这些实践可以更好地联结供应端与线上需求,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促进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种养殖等深度融合,帮助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