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我国将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国家林草局解读《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近日,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12月29日,国家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相关内容。

    已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对方案内容进行介绍。

    “《方案》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确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创建设立、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李春良介绍,在理念和目标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到2025年,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其中,青藏高原布局13个候选区,形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占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的70%;长江流域布局11个候选区,黄河流域布局9个候选区。

    建成后国家公园保护面积总规模将居世界最大

    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李春良表示,《方案》涵盖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在青藏高原布局国家公园群,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将系统、整体保护“地球第三极”;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布局的多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方案》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全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居世界最大。

    《方案》覆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等最富集区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0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分布着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也保护了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保护了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国家公园设立退出机制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介绍,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其空间布局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国家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开展了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在研究中,首先,建立了生态系统重要性、珍稀濒危物种代表性、以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独特性的评价方法;识别了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代表性的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的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的集中分布区,明确了我国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

    其次,以我国自然气候、地形与植被类型空间分异规律为基础,将具有相似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过程的自然区域划为同一自然生态地理区。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保护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急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作为极重要自然保护关键区域,大约陆域192万平方公里,海域30万平方公里,规划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公园创建实行动态开放的候选区机制。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王志高特别说明,国家公园候选区开展创建后,经评估,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不予设立。对未纳入布局方案的保护关键区域,统筹国家生态战略安全需要和管理可行性等因素,条件成熟时,经科学评估,可以按程序增补为国家公园候选区。国家公园设立后,将定期组织对保护管理成效、规划实施等开展评估,对评估不达标或造成自然资源资产重大损失的,启动黄牌机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经评估确无法整改到位的启动退出机制。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