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类要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对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女学》阐释全球发展倡议新内涵,关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进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全球复苏中的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
——聚焦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如何从性别平等角度来理解全球发展倡议,是需要及时反应的关键问题。《新女学》邀请专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阐释了全球发展倡议的意义、内容和对推动性别平等的影响。
《全球发展倡议: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理解全球发展倡议深远的世界意义》对全球发展倡议进行了整体性评价,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绘制了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愿景”,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030议程”的全球推进与现实挑战》《中国落实2030议程的最新进展与示范意义》指出全球发展倡议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不确定、不安全的国际环境中,起到引领国际社会再次将落实2030年议程放在全球治理的优先位置上的作用;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平等目标带来新机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环境治理》强调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环境治理,进一步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妇女发展的世界性,重申对国际相关公约和文件宗旨的承诺,强调广泛参与妇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2年是联合国安理会“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新女学》特邀专家观察并报道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公开辩论。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说,增强冲突地区妇女韧性是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应有之意,中方愿围绕这一主题分享四点看法:一是要把公平正义落到实处,让女性对未来抱有希望。二是要把性别平等落到实处,让女性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三是要把保护妇女落到实处,让女性享受和平安定。四是要把发展促和平落到实处,让女性拥有自力更生的力量。
7月,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妇女机构和组织领导人举行视频对话会。《新女学》特邀专家撰文指出,会议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妇女创新与发展倡议》,标志着妇女创新与发展议题正式纳入澜湄合作。中国妇女将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妇女一道,为打造性别平等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9∶3的比例推翻了1973年的判例“罗诉韦德案”。《新女学》特邀专家撰写《堕胎权不再受宪法保护证实美国人权虚伪性》,提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做法无疑是倒行逆施,是对妇女权益极大的蔑视。
——推动全球复苏中的性别平等
3月,联合国妇地会第66届会议召开。《新女学》解读了妇地会通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性别平等与气候变化、环境与减灾的《商定结论》,提出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其他各类机构需勠力同心,将这一历史性承诺转变成实际行动,在气候变化、环境与减灾政策和项目方面实现性别平等及妇女和女童赋权。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性别平等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其性别平等政策是联合国维和制度演进的集中反映。《联合国维和行动性别平等政策的演进》从联合国维和行动演进的三个阶段,深度挖掘了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话语的演变趋势、核心关照及逻辑理路。
尽管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数字性别鸿沟在缩小,但在最贫穷的国家中,女性仍然是数字化领域的边缘群体。《让妇女不再“脱线”》提出,为弥合数字性别鸿沟,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重点保护和加强每个女性的上网权利,推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
《新女学》还大力拓展国际关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关注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还关注了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实践论坛,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更好地促进全球性别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回首过去的2022年,女学界一面守正理论之“种”,探寻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一面绽放创新之“花”,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和实践。迈入全新的2023年,《新女学》周刊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建言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推动新征程上的妇女事业阔步前行。
撰稿: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蔡双喜 见习记者 白晨 崔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