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经济女性

稳定、信心与预期


    ■ 徐阳晨

    去年年底,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出台,此前低迷不振的旅游业打响了经济回暖的第一枪, 海南省宣布“海口、三亚、儋州、澄迈、东方等多个市县对省外来(返)人员不再实施分类管理”。政策一出,民之所呼,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后一小时内,三亚入港机票搜索量环比前日同时段增长1.8倍,预订量增长3.3倍。

    无疑,“跨区域流动”首先会开启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回暖,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脉。2022年12月27日,交通运输部明确,自2023年1月8日起,调整公路口岸国际道路运输“客停货通”政策,在公路口岸恢复客运出入境服务后,逐步有序恢复国际道路客运服务。从国内路线看,近日全国铁路已实行2023年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6046对,增加63对;开行货物列车10894对,增加50对。运力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激活了因疫情搁浅的区域活力。

    去年12月以来,“稳经济”成为发展的主题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22年1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要求持续做好“保供稳价”“稳就业保民生”工作。12月30日,央行发布消息,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同时,各地也纷纷因“稳”制宜,在保交楼、新基建、公共普惠性服务等方面出具细化举措。

    一系列“稳”字当头的重点工作中,多地将“扩大内需”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如河南、沈阳等地发放消费券,明确财政给予补贴;深圳开展补贴促销活动,将更多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的新品、优品纳入补贴范围;上海重启“地摊经济”,增加“烟火气”。

    我们应看到,民生消费所映射出的问题,不仅仅在经济内生动力、保就业和稳物价,更重要的是“提振信心,强化预期”。从国民视角看,疫情期间,大众的储蓄在减少、消费在降级、就业风险在增加,所固化的消费心态和习惯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当第一轮“报复性”消费结束后,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如何提振消费者信心,向上“恒定”预期,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从国外实践看,多国疫情开放后推出一揽子刺激计划,但即便在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经济复苏程度仍不尽如人意,消费信心指数难以拉升。

    预期是什么?是信心、信用和信贷。如今,我们朝着刺激内需——消费者信心——市场预期——增长拐点的逻辑迈向复苏,首先要走好扩大内需这一步。除了花式补贴,消费场景的变化也值得注意。疫情期间,拼多多砍价、直播带货等“最低价”消费悄然走俏,消费降级趋势下,“地摊经济、拼团购、工厂直销”等多元平价经济模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满足了更多的沉默性消费需求,真正让“烟火气”从民间燃起。期待在多方共促的供给侧支撑下,改善性增量需求会逐步显现,再叠加新业态刺激,内需市场的韧性、潜力与活力将进一步释放。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