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不到一年时间,跑遍全县所有行政村;经常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探讨富民产业发展路;晚上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思考地方发展问题;为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经常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道与上对接,早出晚归……
始终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日常,这是女县委书记于娟侠最为朴素的执政理念。
情系困难群体暖民心
“经过大家努力,疫情控住了、稳住了,现在年关将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人民健康放在首位,让人间烟火重归人民生活,确保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春节。”2022年12月28日,正在代字营镇调研疫情防控工作的于娟侠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疫情当下,提高救治能力是全县上下的工作重心。
对此,县上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专门挤出专款,仅用20天时间就建成方舱亚定点医院。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激增,药品不足问题,县上动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实行剩余药物共享,有力满足了群众用药需求。
对于老年人活动不方便、疫苗接种率不高的实际,于娟侠提出了群众不跑腿,卫健上门服务的工作要求。目前,全县全程疫苗接种率60~79岁老人达到95.20%,80岁以上老人达到97.03%。
“党和政府真正替群众着想,我不用出门就能在家里接种疫苗”,对于便民举措,桐峪镇桐峪社区85岁高龄的王海林老人连连点赞。
立足县域特色谋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潼关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潼关黄金“一业独大”、经济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强。对此,于娟侠认为,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做强黄金产业,做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多元特色产业,加快构建“3+N”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潼关特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的新思路。
310国道改造提升、连霍高速交旅融合开放式服务区、工业园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项目事关长远发展,她始终心系这些项目,积极洽谈对接。
据了解,目前该县规上工业企业中非黄金企业数量占比达到62.5%,吸纳群众就业5000多人。全县建成国家级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全县每天生产肉夹馍饼子200万个左右,年产值达到7亿元。潼关肉夹馍企业全国直营店达到3000多家,品牌加盟店超万家,标注潼关肉夹馍的实体店已逾2万家,并落户东欧,肉夹馍速冻饼已出口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带动群众年增收超过6万元。
着眼百姓需求惠民生
“‘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是潼关县发展民生事业的基本遵循。”这是于娟侠经常对基层干部常讲的一句话。
行胜于言。教育、医疗、文化等与群众密切相关,她带头开展“五结合五排查五化解”常态化遍访农户活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岳渎小学、秦东镇滨河小学建成投用,县第二人民医院即将建成,全县建成图书馆分馆10个、服务点34个,形成“15分钟阅读圈”。
作为“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的潼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此,于娟侠决定打造一张靓丽的陕西东大门名片。
2022年,潼关县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以绿化种植生态提升为主,穿插体现潼关文化的潼关八景书简、黄河老腔广场、廉政广场、军事文化长廊和四知亭等节点景观,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给排水和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明德公园。
“我每天都要带孩子来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里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位群众告诉记者说,来这里除了心情愉悦,孩子们还可了解历史,增加家乡自豪感。
据了解,近年来潼关县共新修道路5条,打通断头路3条,形成了四纵十横的路网格局。加快实施城市补短板项目,建成公园13个,停车场5个,绿地290多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排水防涝治理试点县、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全县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3个、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3个,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1个。“三化同步”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得到充分肯定……
潼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承载黄河、秦岭两大生态屏障重点县。经过全县党群齐心努力,绿化河堤8.2公里,水岸林木绿化率已达92%。东大门坮塬进行了全面绿化,绿化面积已达2.3万亩,栽植苗木45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6.3%提高到现在的46.23%,县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新时代新伟业建设过程中,潼关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让古潼关焕发出新活力,让高质量发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