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乐丁
“这是我们的智慧蚕桑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只要通过电脑系统轻轻一按调控键,就可以远程调控蚕房温湿度、实现桑园的自动化灌溉、基地农事信息自动化收集传输……”1月7日,新年伊始,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埂生基智慧养蚕基地,介绍情况的这位斯斯文文的“80后”女生便是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倪蓓华。
倪蓓华是浙江宁波人,父母随支援三线建设队伍从浙江来到重庆,她身上有着浙江女子的温婉平和,也有着重庆妹子的耿直果敢。倪蓓华在一家城乡规划公司做过10年的土地规划和农业特色规划,经常和专家技术团队一起去区县做规划编制的技术服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越来越多的强农惠农政策,倪蓓华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既然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对政策也熟悉,浙江老家有族人长期从事蚕桑全产业链经营,我们完全可以在农业这个领域大展拳脚。”
通过考察,倪蓓华决定抓住东桑西移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大机遇,在有蚕桑养殖基础、自然条件适宜的大足区开展蚕桑农业现代化养殖。
2019年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成立,创业之初困难也接踵而至。“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办公室,地里的茅草比人都高。最困难的是老百姓的不信任,经常会有人来看我们在做什么,什么时候跑路。”倪蓓华提到当时的情景笑言。因为之前流转土地的人经常半途而废,所以村民们心怀警惕。土地流转头一年,倪蓓华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包地、清表、栽树等前期工作上,效率十分低下。
怎么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通过请教重庆市社科院的农业专家,倪蓓华决定调整公司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她积极发动当地村“两委”干部、招纳乡贤能人共同创业,公司出技术,当地人才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通力配合下,新基地两个月就完成了前期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养蚕是传统手艺中的精细活儿,人工养蚕不仅辛苦而且品质有好有坏。(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