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共同发布“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为公众澄清“零添加”“草莓农药残留”等流言的背后真相。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持续第4年开展的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保障公众科学选择食品起到重要作用。
“草莓是最脏水果”“零添加更安全”……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层出不穷,在社交平台中频频刷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食品安全谣言频现更严重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基于此,有关权威平台共同发布“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阐明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并通过科学解读为食品安全“正言”,确是一项必要之举。
然而,辟谣虽然可制止谣言传播,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但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毕竟作用有限,也难以防止下一个谣言的产生。这要求有关部门在及时辟谣的同时,也对谣言发布者采取惩戒措施,并及时公开查处情况,鲜明告知公众不法分子是怎样造谣的,造谣目的是什么,让公众看清造谣者的真面目,避免再次上当受骗。
此外,要让食品安全谣言无处遁形,还需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的事儿,需要将功夫花在平时、做在经常。很多言之凿凿的说法,往往都假借科学的外衣,看似很有道理,给公众造成极大的迷惑性,并不容易被识破。
所以,普及科学常识并非易事,有时并不比探索宇宙等重大的科研攻关来得容易。所幸,我们赶上了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下对科学的崇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科学知识普及水平也空前提高。但即便如此,让科学意识深入每个人心中也仍需时日。
总而言之,破除食品安全谣言,仍需提升人们的科学意识。在这方面,只有对谣言传播的原因进行充分分析,才能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这需要相关部门不遗余力地开展科普教育,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科学知识,动员各行业协会以及食品行业企业联合行动,共同关注食品安全,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维护食品行业市场秩序,切实保护老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