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新闻壹段评


    积分“补差价”,别轻信!

    日前,北京市消费者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以为是移动公司推出的活动,但通过拨打“10086”核实后,才知道这并非官方活动。李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

    打着积分兑换高价低质商品的幌子,却行消费欺诈之实,是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畅通举报渠道,及时查处背后的不法经营者,对其予以严惩。

    执法部门“创新”,民工不再“忧薪”

    不久前,河北省石家庄市劳动监察局农民工维权科科长温军燕,在工作中收到一条关于拖欠工人工资的预警信息。两天后,石家庄市劳动监察保障员便准时上门进行督导检查。建设单位很快按照相关要求向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拨付了人工费用。据悉,为提升欠薪治理能力信息化水平,石家庄市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借此及时了解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

    河北省石家庄市畅通讨薪渠道,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了解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并及时讨回农民工工资的做法值得表扬。执法部门“创新”工作方式,让农民工不再“忧薪”,值得推广。

    无偿献血不应变成道德绑架

    近日,为缓解血液库存下降,全国多地发出了献血呼吁。但在这些号召献血的活动中,却有单位将自愿献血与评优评先挂钩,引发舆论关注。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某中学,校方下发了一则号召教师献血的通知,里面提到“献血者在学校评职、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予以优先考虑”,该消息曝出后,立即引发网友热议。

    褒奖无偿献血,应体现政府责任,使之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奖励措施,既要褒奖无偿献血,又要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拿无偿献血绑架公众。

    “发毒誓”不如“靠法治”

    近日,有网友发现一景区内,部分入驻商户门口竟贴有毒誓承诺书,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这些毒誓承诺书上写到,“如有虚假,愿厄运缠身,一生无一日安宁”“如有虚假,愿遭报应”……

    寄托于以“毒誓”来防止商家的不法行为,只能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要想真正杜绝商家的“蝇营狗苟”,必须在监管上发力,对违反相关法律的商家进行处罚,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更高的成本,只有这样,商家才能真正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暗室不欺”。

    王慧莹 整理点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