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新年,有关“新年话题”的文章便铺天盖地,出新意的不多,无非是年成、年景、年味之类的,底色都是喜洋洋的,千篇一律着。
小作者的《年态》,让我的眼前稍稍亮了一下。相同的日子,不一样的心境和态度,这才咂摸出生活的真滋味,同样的日子,意义上有了升华。
小作者把父母一辈的年,与自己这一代的年,放在一起作了比较,不同时代,对过年的态度是有着差别的,然而不管怎样的差别,人类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变不了的——“是对待亲人的真挚,是中国人的新年烂漫”。小作者能思考到这个程度,值得称赞。
另外可圈可点的是,小作者的文笔不错,有些语句单独拎出来细品,挺有味道的,比如:“顶针紧邻的手指磨出了茧,手指的间隙被光线填充,却没有给面粉丝毫逃逸的机会”;再比如:“新年,对于老人,是回忆,更是重逢”。要写好一篇文章,得先练好一个个句子,好的文笔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从整体上看,小作者的这篇文章结构略显松散,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如果读者不是有点耐心,还真读不下去。到底何为“年的态度”?父母这一辈的,小作者这一辈的,因为没有突出的事件来说明,只有小作者自个儿唠唠叨叨地自说自话,一会儿跳到这里,一会儿又跳到那儿,如一团迷雾,让人无法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