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 小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 小荷

笔杆已经斑驳得看不出本色,笔尖也有些分岔,书写时也少了些流畅。但紧握住笔杆,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楷书时,我的手心分明感觉到了来自笔杆的温度。

一支旧钢笔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九(三)班 钱君如

    家中的书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每个老物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岁月往事。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支掉了漆的旧钢笔,蓝色的笔杆因为经历岁月而显得斑驳,旋开笔杆,套在墨管外的不锈钢套件上依稀还能辨别出“英雄”两个字。

    它,珍藏着我们家三代人的故事。

    这支钢笔是爷爷1965年刚参军到浙江,在湖州军营附近一个市场上买回来的。现已近80岁的爷爷拄着拐杖,拿起笔,边端详边给我讲述往事:“现在看来,这支笔算不上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了,但当时对于我来说,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爷爷说,当他有些不舍地摸出几元泛黄的纸币购下这支钢笔时,年轻的他又重新燃起希望……原来,爷爷19岁参军时,进入的是英雄黄继光曾经所在的部队。军列载着他们离开故乡,入列于工程兵某部。

    是时,部队正鏖战于一处国防工程的施工现场。矮小却结实的爷爷干活时从不吝惜力气,巷道里,小车被爷爷和战友们推得飞起,战友们都戏称爷爷为“大力神”。意外却随着一声闷响降临——爷爷被巷道塌方落下的石块所伤,从此落下腰疾,他再也推不动那满载的小车。

    “轻易不言放弃!”不能战斗在一线,就用手中的笔来为战友鼓劲,文化水平只有高小的爷爷就对着报纸,一点点抄写,识字,练字。钢笔的墨晕染在粗糙的纸上。渐渐地,一手漂亮的字从纸上转移到黑板报上。无论是纸上的小字,还是黑板上的大字,都引得战友们咂咂称赞。“建设祖国,强我国防”,图文并茂的板报成为连队一道亮丽的风景。挂在爷爷军装上的那支钢笔让战友们很是艳羡,还有不识字的战友请爷爷代写家信,这支钢笔的作用更是得到彰显。

    时光流逝,我的爸爸逐渐长大,上了中学,爷爷那支经过岁月打磨的钢笔便成了爸爸眼中的“好文具”。山路弯弯,薄暮冥冥,上学的路上钢笔被爸爸揣在怀里。来到学校,南方冬天的湿冷,让爸爸双手长满了冻疮,但他仍用这支钢笔书写下像爷爷那样漂亮的文字。暑假,烈日炎炎,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背上竹编挎篮上山采摘猪草,爸爸都要带上那支心爱的钢笔。小憩,抹平一块沙地,找一根树枝,专心研习写字,为的是省下钢笔,减少磨损。再回到家时,用钢笔在纸上研习沙上写字的感觉,爸爸的字,因此而得到不小的进步。

    子承父愿,爸爸到了参军的年龄,带着这支钢笔来到了北方军营。在紧张的新兵连生活中,爸爸仍笔耕不辍,利用点滴时间潜心书写,将笔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新训结束,因为字写得周正,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爸爸被委以部队政治机关新闻报道员之职。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记录了部队的火热生活,记录了战友们生龙活虎训练剪影。1989年,爸爸参加全军硬笔书法比赛,用这支笔写下参赛作品,荣获优秀奖。

    等到我出生后,这支钢笔又传到了我手上。不会写字的时候,我用它信手涂鸦,体会到它画出来的线条之美。三年级时,老师要求我们学会用钢笔写字。我拿出这支钢笔,尽管笔杆已经斑驳得看不出本色,笔尖也有些分岔,书写时也少了些流畅。但紧握住笔杆,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楷书时,我的手心分明感觉到了来自笔杆的温度。

    再往后,为方便起见,我用的更多是一次性的中性笔。但较之那支旧钢笔,它们多了流畅,却少了那支钢笔横竖撇捺点划之间的厚重历史感,更少了依稀传递给我手心中的丝丝温润之感。我试图在网上购来笔尖,换下那已然分岔的笔尖。到那时,我再拿起她,在纸上酣畅书写,应该也有当年爷爷、爸爸书写时油然而生的惬意、温暖和豪情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