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圈子小是导致年轻人单身的重要原因,而“脱单盲盒”为社交圈狭窄的人们打开了一个交友渠道。
● “脱单盲盒”之所以受到一些年轻人欢迎,缘于其简单轻松的操作模式。但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年轻人脱单的有效途径之一,还需要商家的用心经营,监管部门的规范管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实习生 何婉婷
近年来,一种叫“脱单盲盒”或“恋爱盲盒”的店铺突然兴起,并迅速蔓延到多地。其经营模式是,花较少的钱,买到商家通过“盲盒”为你提供的异性的微信号等社交账号;同时,也可以让商家把自己的社交账号放进“盲盒”,等待别人的联系,从而达到交友的目的。
交友没有固定模式,在大龄未婚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凡是能够鼓励人们迈出婚恋第一步的方式都值得尝试。目前,“脱单盲盒”已衍生出多种商业模式:有线下店,有地摊,还有线上小程序或App。但质疑声也接踵而来,这种经营模式有效果吗?是否有侵犯隐私的嫌疑?如何经营才能真正解决人们的痛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在城市中悄然兴起
言情拾光脱单便利店2022年初在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开业。
在店里靠窗的一侧,有两个12星座格子柜,柜子上放着粉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胶囊瓶,蓝色的代表男生,粉色的代表女生,五六百个瓶子赫然在列。瓶身上写着“我的工作/生活地”“我的出生年月”“我的理想型”等脱单信息,以便顾客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除了基础信息,有的瓶子上还有特殊标注,比如有的女生会画上卡通图案,有的男生会写上自己的身高一米八以上等。店内工作人员说:“这些‘小心机’可以使用户第一印象深刻,更吸引人,增加被选中的概率。”
36元写一个盲盒、看一个盲盒,如果不满意,再支付9.9元,则有机会抽取第二个盲盒。有些瓶子可能会被拿很多次,也有的一次都不会被打开。该工作人员说:“如果有人脱单了,给店里打电话,我们就会把他(她)的瓶子下架,也会告知和他有信息交换的顾客。”
除了“脱单盲盒”,店内还会不定期举行线下活动,邀请等额的男女生参加,收取门票费,去年10月举办了万圣节活动和飞盘活动,“未来,会多举办一些盲盒与互动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对于成功率,工作人员表示没统计过,“但在第一个月就成功撮合了十几对情侣。”
言情拾光脱单便利店是近两年众多脱单盲盒店中的一家。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企查查平台以“脱单盲盒”“恋爱盲盒”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上百家相关企业信息。其中大部分成立时间在1年以内,注册地点遍布上海、北京、苏州、成都、长沙、广州等城市。除此之外,在微信小程序中也可以搜索到很多自主开发的“脱单盲盒”平台。
对于“脱单盲盒”的存在,年轻人众说纷纭。支持者的态度一般为:虽然有点担心会加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但也想试试看,万一成了呢;即便不能找到另一半,单纯交个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反对者则认为:成功率微乎其微,还会泄露隐私;有被骗子骚扰的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就图个乐……
“抽”出来的伴侣要谨慎
多项调查显示,社交圈子小是导致年轻人单身的重要原因,而“脱单盲盒”为社交圈狭窄的人们打开了一个交友渠道,就像有些店铺广告所说:一杯奶茶钱,说不定就能迎来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这是一种新型的交友方式,如此简单的操作,相信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喜欢并尝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督导师魏湘表示,通过抽盲盒的方式,可以遇到一些不同类型的人,这对于年轻人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参加父母安排的相亲,自己的朋友圈也较为固定,通过抽盲盒,让自己接触到同样有交友欲望的异性,拓展了交友渠道、增加了情感交流的机会。
但一个新商机的兴起,必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比如会遇到不靠谱的人,遭受带着其他目的的骚扰等。
对此,魏湘提醒,之所以称为盲盒,就是有着不确定性,在尝试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好,把期望值降下来。在和陌生人交流时,先作为普通人交流,感觉沟通顺畅,再进一步交往。每个步骤都要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当情感有所期待,又恰巧碰到一个感觉合适的人时,往往会奋不顾身陷入情感里,魏湘表示,不要过快投入恋爱关系中,因为后续在线下接触中也许会发现对方的身份、职业、家庭都有着不真实的部分,会感到被欺骗和受伤害。
“相见容易相爱难,从盲盒里碰到一个陌生的有缘人,自然每个人都有所期待,但从朋友关系发展到伴侣,更需要彼此沟通、深入了解。在确定恋爱关系前,要提高警惕,谨慎投入自己的各种资源。”魏湘表示。
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问题
除了情感上要谨慎对待之外,“脱单盲盒”之所以被诟病,还涉及一些法律问题。
据记者了解,不同于婚恋网站有相应的准入条件,大多数脱单盲盒店让顾客登记个人信息时,无须提供任何身份证明;店家也不会主动核实顾客的相关信息。还有的店铺在明显位置写道:“我店仅提供存取服务,不对信息安全负责”“请尽量避免使用真实姓名及个人隐私,如因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言情拾光脱单便利店的工作人员直言,可能会存在一些假信息,我们无法辨识,只能由参与者自己来分辨。
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梅兰表示,脱单盲盒店的实质是中介性质的线上交友模式,店铺在提供个人微信等社交账号时,涉及的法律问题值得注意。
一个是涉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微信等社交账号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非法搜集、非合理使用、买卖个人信息都是侵害他人个人信息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对此有相关规定。李梅兰提醒,“店铺需要注意搜集方式的合法性、使用过程的合理性。如果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平台有意将信息泄露给相关企业或机构,肯定是违法的,消费者对此可行使索赔权。”
“有的店铺虽然提示用户避免使用真实姓名,也不能就此免除店铺的相关法律责任。因为即使用户未用真实姓名,但根据个人微信等社交账号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个人活动情况的,就属于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范畴。”李梅兰表示。
同时,她还强调,对于有偿的脱单盲盒式交友,店铺作为组织者有义务对参与的当事人信息予以审核,一旦疏于审核导致交友诈骗现象发生,店铺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鼓励商业创新的同时要加大监管
“脱单盲盒”之所以受到一些年轻人欢迎,缘于其简单轻松的操作模式。但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年轻人脱单的有效途径之一,还需要商家的用心经营,监管部门的规范管理。
随着“脱单盲盒”业务的不断探索,一些店铺会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魏湘对此非常认同,她表示,盲盒只是认识的开始,商家后续可以组织更接地气的线下活动,可以把兴趣、性格相近的人组成固定的小组,在关系的逐渐推进中,促成感觉和习惯相近的人多多相处,这样会更有效地解决脱单。
“盲盒是一个形式,通过它可以扩大年轻人的交往半径,商家在经营‘盲盒’的时候可以适时引导,鼓励大家勇敢地收获友情和爱情。”魏湘表示。
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李梅兰认为,商家要自觉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比如有责任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应主动与顾客签订授权使用“个人微信等社交账户”协议等,做好自我约束,共促行业规范。
同时,李梅兰表示,相关部门应鼓励商业创新,但也应加大监管力度。首先,监管部门要加强重点监管,要求店铺严格对参与用户的信息予以审核,从源头落实实名注册或绑定,这样既能够预防违法犯罪,亦能够保障在事后追究责任时能直接追查到责任人;其次,监管部门应要求店铺与参与用户签订书面协议,做到协议与个人微信等社交账户能够保持一一对应,预防非法搜集和购买现象发生;再次,对店铺和参与用户在使用他人个人微信等社交账户的过程,应予以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