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元古堆村”看巨变 红火“小年”话开局


    元古堆村村民们在“年货一条街”挑选商品。

    元古堆村村民们“同吃一桌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曹彦华 

    农历腊月二十三,踏着迎春瑞雪,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只见这里到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

    “年货一条街”摆满了五花八门的土特产品,几口大锅烹饪着香气四溢的当地特色美食,村民们在文化广场摆上了豪气的“千人宴”,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元古堆村全村“同吃一桌席,集体过小年”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早晨天刚蒙蒙亮,元古堆村妇联主席王调香就带领着五十几名“巧媳妇”,骑着满载“年馍馍”的电动车,浩浩荡荡地赶赴村文化广场。她们是全村“同吃一桌席,集体过小年”活动场面上“最靓的姐”。

    三天前,元古堆村妇女们接到村委会任务后,就马上开始发面醒面、蒸年馍,精心烹炸各种各样的油饼和粿子。村民朱月秀告诉记者,往年每家的“年馍馍”都只给自家人吃,以及端给拜年的亲朋好友,今年的“年馍馍”每家每户都多做了一些。除了保证流水席现场的“茶食”充足外,村委会还把制作精美的点心、桃酥、麻花装成“礼盒”,让八方来客带回去,让他们的家人也可以品尝乡村“年味”。

    干净敞亮的流动厨房里,帮厨的乔淑琴和她的姐妹们系着崭新的围裙,一边忙活儿一边聊着自家的收成,互相打听务工收入和家里添置的新“家当”。“听说了吗,黄家在网上买了一辆电瓶车,卖家直接给送到了村里!”“三十晚上的‘土味’春晚上,听说有七个大学生争着上台,咱们的节目也要好好练练,不能在孩子们面前丢人啊……”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情。

    当天的元古堆村也是各种年货的卖场,渭源县妇联全体干部一大早也带着精心准备了两个月之久的“陇源巧手”手工产品,冒着严寒在“年货一条街”摆起摊来。精巧的针织小挂件、藤编收纳盒、刺绣茶杯垫等小手工艺品吸引了很多游客。

    “这个怎么卖?买的多可以发货吗?”有买家问道。妇联干部王园园急忙拿着产品介绍:“可以发货呀,我们开发的‘渭道’系列文创产品,都是经过巧手培训的妇女们全手工制作的,网上卖得挺好,在渭河源4A级旅游景区也有我们的专柜,天天都在走货……”

    记者了解到,由渭源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的“牢记殷切嘱托 感恩创新奋进”渭源县元古堆十年变迁系列活动,分为感恩礼赞类、成果展陈类、文化民俗类、树倡新风类4大类15项活动,“同吃一桌席,集体过小年”就是其中的系列活动之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元古堆村时的嘱托,引导元古堆人民感恩奋进,通过举办成就展、研讨会、文体活动、评选一批优秀家庭等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唱响“红火渭源”主旋律。

    不一会儿,“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古堆文艺活动正式开始,在省市县文艺团队指导下,元古堆村妇女群众参与创排的花儿民歌、音诗画《红火渭源对你说》、情景剧《爷爷奶奶和我们》等原创节目,生动地展现了十年来元古堆村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

    台上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台下“集体过小年”火热开席,大伙共举杯,畅谈山乡巨变,共忆领袖恩情,近百名“掌盘”的“志愿红”穿梭于流水席间,色香味俱全的大“烩菜”传递出了浓浓“年味”。

    八旬老人朱桂英说:“十年前总书记来我们村,只喝了一瓢凉水,一想起就让人心疼,今年的流水席总书记要是能尝尝该有多好!”

    如今的元古堆村,早已不是当初的“烂泥湾”,已成为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红火“小年”也成了元古堆村2023年振兴发展的精彩开局。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