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从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服务中心,到一对一帮扶、扶危济困——

张静:当好家乡百姓致富的“领头羊”


    张静(右)和养殖户在一起交流养殖经验。

    (受访者供图)

    张静先后资助过32名困难孩子,有的已经大学毕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白手起家创业,踏上发展快车道

    张静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大代表,库伦旗骏峰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6岁时,张静白手起家创业,从经营饲料起步。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她带领员工逐渐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检验销售台账制度。她亲自验货、收货,使每件饲料都能追本溯源、有据可查,从根本上避免了过期劣质饲料流到顾客手里。

    因为诚信,回头客越来越多,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并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在跟养殖户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养殖户因为品种选取不当、科学饲养技术能力不足、疫病防治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养殖成本增加。而且,养殖户大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科学饲养,养殖效益不高。”张静说。

    从2015年开始,张静先后在库伦镇、茫汗苏木和六家子镇几个嘎查,组建了两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三家养殖服务中心,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肉牛疫病防治服务,逐步探索出“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

    张静为当地养殖户精选优质牛源,保证养殖品种和质量。利用自身经营饲料的优势,为大家统一提供成本价饲料,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她还统一了销售渠道,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公司从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学院聘请了3名畜牧专业教授和博士后,免费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张静曾带领186名养殖户前往山东、辽宁等地,考察学习肉牛养殖基地。她在旗内免费组织肉牛养殖技术培训230场次,直接受益9.8万人次,先后扶持培养了260名技术服务人员,带动库伦旗162个嘎查村920户加入肉牛养殖行业,公司成长为库伦旗首屈一指的畜牧企业“领头羊”。

    因村制宜扶贫,因户因人施策

    2018年,张静当选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名誉村主任。为了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她连续两年给村里捐赠5万多元的鸡苗和饲料,引导当地贫困户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家住白音花镇斯日布嘎查的王金海因为年纪较大,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张静主动让他到自己的养殖场工作。“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家里遇到啥困难,提前预支工资也没问题,过年过节还给我们发米、面、油等福利。”王金海高兴地说。

    2021年11月,库伦旗遭遇特大暴雪,看到老百姓的牛羊棚舍受损,张静第一时间带领员工,顶风冒雪为22个受灾养殖户送去价值6万元的饲料和犊牛防护服。

    去年疫情期间,她为库伦社区服务中心捐赠了50套医用防护服、750桶84消毒液和8000个口罩,用实际行动为一线抗疫人员送去温暖和爱心。

    去年3月,库伦旗同富养殖合作社老板哈斯巴根给张静打来求助电话,称因疫情防控需要,牛市实行闭环管理,客商无法前来购牛,合作社3000多头牛面临断粮。张静想办法派出三辆采购车,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全程闭环管理,几经周折从外地调运来饲料,以每吨低于市场价500元的价格,赊销给同富养殖合作社,解了老板的燃眉之急。

    库伦旗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的冯瑞江丈夫身患类风湿疾病,一点重活儿也干不了,两个儿子上学花费大,处处需要钱,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我一定帮你脱贫。”第一次见面,冯瑞江被张静真诚的一番话感动得哭了。第二天,张静就来到冯瑞江家,吊棚、刮大白、铺地面、建鸡舍,张静忙得脚不沾地,又买来油葵苗和200只鸡雏。年底一算账,收入一万多,冯瑞江也看到了希望。今年开春,冯瑞江又买了40多只羊羔,她的目标是再拼几年,争取让两个儿子都考上大学。

    疫情期间,公司还开启了线上服务,随时为养殖户解决困难,竭尽全力保障饲料供应。

    “扶贫要因村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支持和引导贫困群体提高劳动技能。”4年前,经过多方考察,她从温州引进新品种——麻七公鸡养殖项目,为53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雏2400只,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一对一帮扶发展养殖业,带动8个苏木乡镇32个嘎查村的500多户农民,安排12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如今,张静的业务包括卖饲料、搞养殖、育肥牛、兽药和技术服务。她说:“带动家乡老百姓一起致富,为乡村振兴出力,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