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承重教的祖训,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其中包括钱学森、褚应璜、丁舜年等著名科学家,一生培养了10多位院士,被誉为天才教师;他的子女连同他们的配偶均德才兼备,一门三教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陈若葵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孕育了沈约、孟郊、俞樾、管道昇、俞平伯等文化名人。生于斯、长于斯,我国电机工程专家、中国电机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兆琳自幼浸润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温文儒雅的气质,治学严谨、厚积薄发。而世代办学兴教、乐善好施、爱国为民的家传,也贯穿于他一生的为人、教学、科研和教子之中,让世人看到了一位勤勉、朴实、仁爱、无私的天才教师的高风亮节。2022年5月,钟兆琳故居入选浙江省首批23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以国为先 世代重教
钟兆琳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钟丙熙是实业家,乐善好施,注重教育,买地办学。祖父钟选青继承父业,振兴教育,创办“仙潭书院”,培养出许多人才。父亲钟养圣勤奋好学、传承教育、忧国忧民,曾参加辛亥革命。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族风,滋养了他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情怀。
1926年,钟兆琳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任西屋电气公司工程师。1927年,他听凭恩师的召唤,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国任交通大学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讲电机学方面课程。他知识渊博,擅长启发式教学,讲课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引人入胜,在教育界颇负盛名,被誉为天才教师。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其中包括钱学森、褚应璜、丁舜年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其略传中写道:“在交大,非常感谢两位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
钟兆琳践行教育救国,“七七事变”后,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日。据长子、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钟万劢回忆,“父亲专门买了《大陆歌》《毕业歌》《开路先锋》等爱国歌曲唱片,用手摇留声机放音学唱。当时我只有8岁,这些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激励着每一个人。我也听得会唱了,并且受到了教育。”
1942年,汪精卫伪政府“接收”交大,钟先生虽是一介书生,但强烈的民族气节使之拍案而起,愤然辞职。为解决生活困难,他担任家庭教师,在新闻报馆辅导中学生理科学习,在上海统益纱厂担任技术顾问,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坚决不畏卖国贼的恐吓和利诱。他要求子女按规律办事,教导他们如何做一个好人、谦和的人、有道德的人、有骨气的人。他的子女们说:“父亲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选择,都是正确的。”
1956年,交通大学部分教职工西迁新建西安交大。当时,钟先生已年近花甲,夫人卧病需人照顾。周总理曾说,钟先生不必去西安新校。然而,他把病榻中的妻子托付给两个女儿,毅然放弃了上海舒适的生活,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不把西北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其次子,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回忆:“父亲克服家庭困难,响应党的号召,为大西北和西安交大培养人才。记得他常常吟诵《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励志。”
在西安交大,他创建了西北最早、规模最大,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电机实验室,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科技人才。
他的带头“西迁”和爱国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钟万勰深有感触地表示,“父亲明方向、识事理、顾大局,看问题从大处着眼,充分体现在积极支持交大迁校这件事上……我自己也从中获得许多教益。”
崇尚科学 志在四方
秉承重教的祖训,钟先生对子女的启蒙教育非常用心。钟万勰说,自己读小学时,父亲就为他订阅了《科学画报》等刊物,还引导他与哥哥一起制作各种舰船和滑翔机等模型,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钟万勰表示,“父亲给了我最好的科学启蒙,又将我送到当时最好的学校——上海南洋模范学校读书,送我出国留学,为我日后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子女们很小的时候,钟先生就教导他们,学习上一定要非常勤勉。他以身作则,勤勤恳恳于教学、科研一线,为子女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的两儿两女,连同他们的配偶八人均德才兼备,钟家人都投身到教育和科研事业中,一门三教授,其他子女及其配偶均在各自工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事业为重,当志在四方”,是钟先生对后代的教诲,子女们也都传承了其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遵循以事业与大局为重之风范,钟万劢一直追随父亲的脚步,在西安交大任教,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为西部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钟万勰是我国计算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研究与应用,他曾先后受到钱学森、钱伟长、钱令希三位科学大家青睐,并得到他们亲自教诲。当年他面临选择,钟先生告诫儿子,“大连是钱令希先生请你去的,而到西安只是为了照顾老人,两者差别很大,为发挥作用,你当然应当去大连。”
钟万勰随即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几十年,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创“离散辛数学”,这一成果是中国计算力学跻身世界的“国之重器”,他也于1997年在世界计算力学大会上被授予院士奖;他和团队开发出最优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工具箱PIMCSD Toolbox,这套软件系统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发挥和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淡泊勤俭 奖励后学
钟先生平生不嗜烟酒,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即便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依旧保持处处节俭的习惯。他去世前,家里只有一台小型黑白电视机,没有什么新家具。教书几十年,藏青色的中山装、蓝灰色的干部帽、小圆口布鞋是他的穿戴标配,衣服破了自己缝补。他同样要求子女艰苦朴素,其子女及其配偶没有一个染烟酒习惯的,而且都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与在生活上对自己克勤克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钟先生热衷公益,遇事慷慨解囊。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本人自1923年投身教育已有60余年……我愿将我工资积蓄的主要部分贡献出来,建立教育基金会,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祝祖国繁荣昌盛!”钟先生的赤诚之心至死不渝,正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钟兆琳逝世后,子女遵嘱将其积蓄赠予学校,西安交大以此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此后,他的子女、学生不断为“钟兆琳奖学金”添砖加瓦。耄耋之年的钟万劢每年都将省下来的退休金捐给西安交大,并不断奔走呼号,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希望更多人为“钟兆琳奖学金”捐赠,以奖励后学,助力交大学子成才。
(资料来源:《一代宗师钟兆琳教授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钟兆琳:钱学森在略传中点名感谢的老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