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走进大江南北的村庄社区家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妇女报的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录了2012年以来总书记走访家庭的幸福变迁,又将其回访结集成书《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将我国消除人类贫困的历史成就具象成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喜讯,细细读来,掩卷覃思,有会于心。
感念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乡亲们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家门时的关心和每一句问候。总书记在河北保定骆驼湾村盘腿坐在炕上与唐宗秀一家亲切地拉家常,在宁夏闽宁镇与谢兴昌回顾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建设过程,在辽宁抚顺考察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在北京胡同与朱茂锦一家边包饺子边聊家常……总书记目光所及都是民生,心里装着的是困难群众。《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翔实记录了总书记拳拳亲民爱民之心,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口地头灶边跟群众的亲切交谈,金句频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市博后村玫瑰产业园和黎族老乡话家常时留下的。记者当时还记录了总书记向黎族老乡提问的场景:“你姓蒲,是不是黎族”“这是碱性土地,怎么种出的玫瑰”“包花的收入是怎么计算的”,看似寻常的提问,即有对地方民族情况的信手拈来,又有对科学种植的驾轻就熟,还有对民生民情细致入微的体察。《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以百姓视角再现奋斗历程,记录了百姓幸福生活,展现了百姓美好期盼。
湖南郴州朱小红家是“半条被子”感人故事的发生地,三位女红军曾经和徐解秀合盖一床行军被、一块烂棉絮和一件破蓑衣,总书记一走进徐解秀的后人朱小红家,最先来到的就是徐解秀儿子朱中雄的卧室,关切地问被子暖不暖。听说朱小红实现了脱贫又开办了民宿,总书记深情地说:“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走上小康幸福路,我们说到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温暖人心的真挚关怀,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延续的是百年来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百年大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总书记走进百姓家,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课,也是鲜活的群众工作现场教学课,教的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天下的赤子情怀,我将无我的责任担当,更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学习追寻的崇高风范。
感受澎湃思想伟力的召唤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具有世界贡献、历史意义的脱贫攻坚绘成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崭新图景。从河北阜平住进暖卫全通6间明亮大瓦房的唐宗秀家,到领着土地租金、在合作社上班领工资还能就近顾家的贵州遵义花茂村的村民们;从浙江舟山坐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袁其忠家,再到福州智慧型社区服务站建到了家门口的邱佩霖家,我们看到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拼搏精神,也看到了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的艰辛历程,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忧民、爱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行动,使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新更全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交通、医疗、教育、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生活图景;搬迁、移民、山海情、黄河颂,横跨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党建、智慧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全景呈现。《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将镜头瞄准到一个个家庭,让我们从中深入了解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取得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和意义,更加深刻理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坚信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对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百姓家的全景式回访,展示了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
(作者系北京市司法局立法二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