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青春期心理之殇


    新华社发 刘道伟 作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家长要包容理解,改变沟通方式

    ●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可按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这样的级别、路径进行科学预警、处置和应对

    ●学校和社会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预警孩子的近期表现,同时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心理健康机构的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见习记者 高越

    女儿小斐(化名)进入初三的变化,让刘女士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那时,小斐突然开始畏惧考试,经常莫名焦虑甚至失眠。“一个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突然变得特别内向。”刘女士回忆道。

    “孩子那时总问我:妈妈,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起初,刘女士只是觉得孩子有点儿脆弱,但当孩子因为学校老师的提问晕倒后,她一下子坐不住了。赶到医院,医生告诉刘女士,孩子的身体很健康,突发晕倒完全由心理问题引起。

    经过进一步询问,刘女士了解到,由于孩子父亲太过严厉,导致孩子一时难以承受学习的压力。听到医生诊断,小斐父亲也非常内疚。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长眼中突然不再“按部就班”、性格发生变化、不时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正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困扰,如何有效帮助青少年拨开心灵的“阴霾”也愈加迫切。

    陪伴与交流,让孩子不惧成长的烦恼

    得知女儿“生病”的真实原因,刘女士做出让女儿休学一段时间的决定。

    回看那段经历,“虽然前后耽误了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但当时‘缓一缓’是值得的,健康的人生比学习更加重要。”刘女士感慨道。如今,小斐已顺利升入高三,身心越来越健康,刘女士的心态也彻底发生改变。她觉得,“有时候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来沟通,可能效果会更好。”

    家住北京东城区的蒋女士也有类似经历。“女儿上初一时,由于我和爱人工作太忙,就想让女儿住校。但她只住了一个学期就坚决提出反对。”面对一向乖巧的女儿突如其来的“抗议”,蒋女士一边安抚女儿情绪、同意她不再住校,一边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沟通,侧面了解孩子遭遇的问题。

    “虽然住校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关注,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应就不要强求。”蒋女士说。

    一直以来,蒋女士都很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童年时期就开始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在她与女儿一起开的公众号里,写满了母女日常交流的童言趣语。“她之所以能平稳度过青春期,可能就得益于我们的这种沟通方式。”蒋女士说。

    令她欣慰的是,女儿曾对她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爸爸愿意陪我玩和疯,你又愿意把我当大人一样来交流。”一个负责带领孩子尽情释放,一个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在蒋女士看来,正是这样的陪伴与交流,让孩子不惧成长的烦恼。

    孩子出现心理异常,家长要把生命指标放在首位

    “孩子发出的有些信号,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天前,一位初中女生的家长向绍兴鲁迅中学心理教师单海林打去求助电话。“那名女生发出来的信号就是‘不想上学’。”单海林提醒。

    单海林向记者解释道,“有些孩子在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之前,一定会发出某些信号,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减退、做任何事情丧失兴趣、离家离校等,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情况就会愈演愈烈。”

    总结长期咨询经验,单海林将当前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出现的典型问题,概括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沉迷问题和人生选择问题。

    单海林介绍,初中升高中,学习难度增大,孩子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出现情绪容易波动等现象;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一些青少年会经历交往、暗恋、失恋等过程,并因此感到痛苦;由于社会化程度不足,青少年很容易因朋友之间的纠纷、疏离等感到挫败;一些青少年沉迷游戏、动漫、悬疑小说、玄幻小说,从而导致三观与现实脱离,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

    “人生选择也是刚升入高中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单海林提醒,在浙江等实行新高考的地区,孩子一升入高一就面临选科分班,有的孩子不愿选择、不会选择,有的甚至因此对人生感到迷茫。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也发现,孩子在经历一些高危时期时,需要特别关注:当家里发生父母离异、亲人离去、搬家等重大事件,当早恋、失恋、失去朋友或被朋友抛弃,当跟父母发生冲突时,当考试前后、被同学欺凌或遭到老师批评时,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恐慌。

    注意到处于青春期及青春期前后的学生群体中,正发生着各种程度的抑郁,且比例仍在上升,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十分担忧。

    “家长有时会把孩子的症状简单视作思想问题,这相当于把重感冒误判为小感冒,以错误的处方‘治病’,从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朱煦建议,“当孩子释放一些信号时,家长不应只是劝说,而是要面对孩子表达出的意愿、诉求和反映出的症状,寻求医学的、专业的、科学的支持。”

    但在他接触的更多咨询个案中,家长虽然表面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忧虑的依旧是:不上学怎么行?考试怎么办?缺了课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心理异常,家长一定要把生命指标放在首位,调高对生命的关乎,降低对学业的要求。”朱煦强烈呼吁。

    “在同专业的医生以及心理咨询老师交流时,大家都明确告诉我,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一些相对较轻的抑郁等症状是有可能治愈的,而治愈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未来。”在朱煦亲历过的千余例个案中,仅有一名家长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放下对学习的关注,全力以赴先治病,最终让孩子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如果家长不能抓住关键期,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孩子治疗,就会耽误甚至加重病情,导致孩子落下病根儿,也给未来的人生埋下隐患。”

    朱煦建议,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可按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这样的级别、路径进行科学预警、处置和应对。

    “班主任最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心理老师会对重点学生有机制性关注,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则能在更长时间里给予家庭和孩子专业的治疗与支持。”他说。

    做孩子的“精神父母”比做“物质父母”更重要

    在专家们看来,青少年在青春期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大都出自原生家庭。

    “青春期的问题并非产生于青春期,而是从幼年期开始积累,到青春期时爆发,所以家长是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但遗憾的是,在亲子沟通至关重要的青春期阶段,“很多家长往往只会苍白无力地说教。道理孩子都懂,但是都不愿听。”单海林说。

    “家长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理念,关系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生产力,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他始终认为,关系建立好了,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建立关系的诀窍在于要多关心孩子本身,少关心孩子的事;要看到孩子的付出,欣赏孩子的优点。

    “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依旧希望孩子像小时候一样言听计从,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压抑。”宗春山表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与孩子失去共同语言。他建议家长要包容理解,更要改变沟通方式,“如果以前你像家长,现在你要变得更像朋友。”

    在宗春山看来,做孩子的“精神父母”比做“物质父母”更重要。“‘精神父母’最大的特点是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情感支持,知道孩子所想所需,及时给予关爱和关注。当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他在遇到困难时才能信任父母、主动跟父母倾诉。”

    但也要看到,家庭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和社会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预警孩子的近期表现,同时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心理健康机构的发展,通过家校社共育让更多专业人士和机构进入学校,全面护佑孩子的心理健康。”宗春山建议。

    “亲子关系是一座桥梁,家长如果把桥拆了,那么教育从哪儿过去?”朱煦指出,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一章对家庭教育作出的定义,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这种培育、引导和影响,更需要家长牢牢把住亲子关系这条主线,与孩子之间搭建好沟通的桥梁。”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强化了家庭家长的责任,希望更多家长能够真正成为孩子最可依赖的、最能沟通的安全支柱。”朱煦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