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 杨洁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你会怎么做?
经常上街志愿服务交通疏导的秋萍巾帼志愿服务队齐刷刷回答:“一定扶!”
秋萍巾帼志愿服务队成立三年多,天津市宁河区妇联一路扶植,从开始的十几名志愿者发展到今天的110余人,在平台有登记的志愿服务活动510多场,服务时长97777小时,服务群众数万人。
每当她们身穿“红马甲”走在路上,会有群众问“你们是共产党的团队,你们又干什么好事去?”每次活动完,会有老人说:“闺女们谢谢你们,吃完饭再走。”
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秋萍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志愿服务不是给予,而是收获;是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我年轻!
这支队伍凝聚的志愿服务精神,离不开队长李秋萍,服务队也因她命名。
李秋萍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将她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也夺走了她的父亲。是解放军将她和她的弟弟、妹妹从瓦砾中救了出来,并给她们送来吃的喝的。是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也在她的心里埋下了感恩的种子。
2000年,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李秋萍和爱人双双下岗待业,但她没有自暴自弃。在党的再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她振奋精神,扎根贸易开发区,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刚开始经营小百货商品,李秋萍四处找厂家联系货源。为了能进到比别人质量高、价格优的商品,她只身跑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进货。出门时,她习惯带一件雨衣——不仅能遮雨,还能当床铺和棉被。路上困了,她就用雨衣盖在身上睡一会儿。
多年来,她始终诚信经营,从不卖来源不明的货,更不卖假货,一步步将企业带入正轨。在自己有了能力后,李秋萍想将心中的那份恩情一直传递下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她最朴素的想法。
在2014年的宁河区妇联执委会上,当听说中学女生小楠从小没了母亲,老实木讷的父亲长期外出打工,抛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时,身为妇联执委的李秋萍当场向区妇联申请当志愿者妈妈,资助她到大学毕业。
李秋萍先后结成帮扶对子十几个,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购买新床铺、写字台,定期接到家里居住,让他们感到爱的温暖,并承诺会资助他们完成学业,直到他们进入社会工作,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听说有个因车祸失去一条腿的女孩生活陷入困难,李秋萍主动和女孩联系,安排她到自己企业的办公室做文案工作,将公司的厕所改成残疾人专用厕所,并专门到北京整形医院给女孩定制了义肢。李秋萍不仅解决了女孩的生活问题,更帮她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让她看到了希望。如今,小姑娘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自己的崭新生活。
此外,李秋萍更是带领志愿者积极参与区妇联号召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为了更好地为公司的女职工服务,把“家”建到妇女们身边,打通联系妇女的“最后一公里”,李秋萍在公司成立了“妇女微家”。
近年来,李秋萍获得很多荣誉,但她觉得,这些是肯定更是鞭策。“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帮到他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多。”已65岁的李秋萍说,“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奋发努力,用勤劳的双手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