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长期护理险是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特殊险种,被称为社会保险“第六险”。建立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应有之义。自2016年我国开展长护险试点的6年间,全国49个试点城市已有1.45亿人参保,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172万,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制造业融通创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学二级教授肖文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副教授李雪艳,就我国长护险试点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解读。
记者:长护险和其他养老险有何不同?哪类人群及场景是长护险的服务范围?
专家:长护险是继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之后的“第六险”,是社保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再增加的新型养老保障险。长护险与养老保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针对性”和“承保范围”有严格界定。长护险是指对个体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疗养院治病医疗由专人陪护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支付的保险,而其他养老保险则不是针对这种情形。因此,长护险可视为原有养老保险的补充。
目前来讲,60岁以上、参加职工医疗或居民医保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手续,并且符合照护评估标准的人才能申请长护险。因此,患有重大疾病、残疾或其他失能情况,且家人没有精力和能力照护的老年群体是长护险的重点服务对象。其服务范围包括基本生活护理(如洗澡、理发、卫生服务等)、专业护理服务(如健康检查、康复护理、就医服务等)。
记者:启动试点6年以来,长护险取得了哪些成效?
专家:长护险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诸多经验,各地做法也呈现出一些共性:
一是小切口试点,低水平起步,动态调整完善。这种谨慎的做法对防范长护险基金浪费、规范执行标准、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如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宁波等地均首先选择某几个区的职工医保进行试点,经过两年试行后再覆盖推广。如上海2017年先选取金山、徐汇、普陀三个区做试点,2018年开始全面试点;北京也已将“推进长护险试点”写进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推广。
二是在不增加个人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便于推广执行。多数试点城市都是从已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长护险的保险费。如北京规定城镇用人单位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0.2%缴纳,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划转,不增加单位负担,本人部分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0.1%从个人账户划转,重庆、山东青岛的规定也大体一样。广东深圳虽然是通过新增缴费来解决保费问题,但是比例低,职工个人大约承担5.3元/月,也不会对个人和单位造成较大负担。
三是制度规范不断健全。试点城市基于地方情况,不断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如上海印发了《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全面推进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现建设意见》等细化举措文件,并建立了配套评估体系。浙江温州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评估标准、定点机构管理和服务规范。此外,在政策制度正式出台之前,有些地区还进行了广泛的民意征集,奠定群众基础。
总体而言,长护险的本质是互助互济、风险共担,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中市场主导的作用会越来越明确。并且,随着长护险的推广,服务种类会逐步增加,如果商业人寿险和长护险实行责任转换,未来服务种类可能从24项扩展到64项乃至更多,多层次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另外,长护险的资金筹集渠道会越加多元化。随着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市场主体将主动参与,法律制度将更加完善,逐步形成从参保到待遇享受,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规范化的运行管理。
记者:长护险的参保人员有两类,一类是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另一类是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以农村居民为主的医保参保人员如何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减少因城乡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健康保障差距?
专家:从首批试点城市资金筹集方式看,主要有6种:完全依赖医保、“医保+个人”、“医保+个人+财政”、“医保+个人+财政+福彩”、“医保+个人+单位+财政”、“医保+财政+福彩”。农村地区有一定特殊性,有些居民没有固定就业单位,收入相对较低,相应的缴费意愿也不高。因此 ,农村地区长护险的资金筹集方式、自付分担比例需要更加灵活地处理。
建议实行“医保、个人、财政、村集体、福彩、社会捐助”等集合的多元筹资渠道,参保的个人负担部分从医保划取,无须额外缴纳;享受长护险服务中个人应负担的比例,由社会筹资部分支付,不足的部分再由个人补齐。这样既可以提高参保覆盖率,也可以保障服务水平,在“全国统一标准”的规范下,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差距。
记者:一直以来,长护险试点中,存在各地对“失能”的定义及等级划分不明确、对“失能”等级对应的保障范围划分不清晰、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应如何高效统筹长护险“一盘棋”?
专家:国家医保局、民政部去年发布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主要对评估指标、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判定作了具体规定,要求试点城市参照完善地方标准,两年内逐步统一到《标准》。
在地方细化标准和服务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互助互济的原则,防范和杜绝长护险成为服务机构的盈利工具,坚持优质服务原则。一是不能降低评估标准要求,严格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完善,这是底线;二是建议对长护险服务机构加强准入和退出管理;三是落实监督和管理机制,建议医保局会同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长护险服务机构进行不定期抽查、监督、用户反馈等,设计合理的激励与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四是建立长护险服务长期运行保障机制,建议对长护险服务机构实行专项税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承办长护险的商业保险机构,按照业务运行特点,调整相关费用收取规则,激励其服务供给的长期性和积极性;五是通过立法,对失能等级鉴定、护理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评价、支付标准和方式、评估鉴定机制、待遇申请办法、护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等进行明确,保证长护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记者:目前,长护险资金仍多倾向于医疗保险划拨或政府财政补贴,如何激活更多资金渠道?
专家:长护险的资金筹集应体现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补助、个人缴费、单位缴费、社会捐助等多边资金筹资机制。一是要做好长护险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个人缴费意愿。目前长护险知识普及面相对狭窄,非试点地区、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认识程度较低;二是撬动社会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特别是激发普惠金融参与度,也要鼓励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慈善基金深入参与长护险。
经过试点城市的探索,“医保+个人+财政+福彩”“医保+个人+单位+财政”“医保+财政+福彩”等资金筹集渠道已经较为明朗。也有些城市的改革更为市场化,如江苏南京倾向于建立“独立险种”,广西南宁不主张依赖于医保基金,而是实行终身缴费制,由单位和个人同等比例分担,与职工医保保费同步征收,其中个人缴费部分从每月划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金额中扣缴。为配合此项制度落地,广西南宁调整了企业费率,主动将企业职工缴费费率从7.3%(职工医保+生育保险)调整至6.95%(职工医保+生育保险+长护险),确保试点运行不增企业负担,效果良好。因此,确保长护险筹资,应因地制宜,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重点开发福彩、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第三次分配来源。
记者:长护险提供的是服务,但目前护理员缺口较大、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解决“谁来护理”的问题?
专家:我国目前推行的长护险更多体现的是公益、互助,因此照护人员工资并不高,但又要求护理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且极富爱心、耐心,导致了护理员缺口较大的问题。目前较可行的方法一是实行产教融合,鼓励各类卫生学校、护理学校等人才培养培训机构将长护险服务纳入学生临床实训环节,计入学分标准,辅助扩充专业护理供给;二是激发慈善组织和公益组织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志愿者群体的作用。我国目前志愿者注册人数2.17亿,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较强,可以成为护理员的重要补充;三是发挥有空闲时间的50~60岁低龄老人参与服务,他们距离近、与本社区失能老人熟悉,更容易建立信任。最后还要对失能老人的亲属进行一定的培训,以备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