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明家风 PDF版下载

版面: 文明家风

寻访安徽池州周氏百年家风文化——

勤学笃实兴家 忠厚慈善传家


    东至县至德小学到周馥故里开展研学体验活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周氏的这十六字家风已流传百年。自晚清第一代周馥起,周家迄今已繁盛至六代,从为学到从政、经商再到为学,在政商学界的名人不胜枚举,堪称近代名门望族。他们不光打破了自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更有学者称,周家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

    查阅相关资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发现,近年专家在深入了解周氏家族从“田间崛起”到“绵绵瓜瓞”人才辈出的传承史后认为:周馥家族得以传承,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相当重要。

    新春伊始,我们走进池州东至,寻访周氏家风文化,试图找到周家兴旺绵延的“精神密码”。

    寻访

    到达周村已近正午,冬末和暖的阳光普照,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绕村而行,“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人能立志勤学,随处皆得师资”“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人能笃实,自有辉光”……随处可见民房、建筑物上书写着这些句子。

    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周村组,是名扬海内外的周氏家族百年家风的发源地。一座簇新却古朴的建筑沉静矗立。青砖黛瓦的外立面,“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八个字和“接官厅”匾额,将人瞬间拉回百年前。

    走近“接官厅”,池州市、东至县两级妇联执委、从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近十年的丁德芬告诉记者,19世纪初,周家不过蓬门小户,但自周馥始,在晚清至20世纪初的百年时间里,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连续六代人才辈出。周馥以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官至两广总督。周馥的后人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等更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首屈一指。

    如今,周村现存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等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录,周氏家族的十六字优良家风,也于2016年11月被中纪委树立为全国家风文化之典范。

    在距离周村不到两公里的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建成于2016年9月的周氏家风馆,是周氏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也是市民节假日特别爱来的地方。步入家风馆,迎面就是周家世代相传的那句“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丁德芬说:“勤学重学”是周氏家风家训的精神核心,周馥出身布衣,一生酷爱读书。他正是从诗书中领悟到了很多为官、处事、治家的理念,传承至今。

    家风馆以《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为主题,集合了周氏家族人物、社会贡献、家风文化传承弘扬等丰富的内容。展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包括家族人物、专家点评、家风精髓、家风底色、家族品格、家规家训、诚惠桑梓、传承弘扬等。通过东至周氏家族的人才、代际传承及家风形成因素等,向世人展示周氏家风;第二部分包括《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以及大型情景剧《百年家风》、舞台剧配乐诗朗诵《历史的遐想》等专题影像资料;第三部分陈列着周氏家族部分著作和可移动文物,以及与这个家族有关的研究成果。

    “自周馥外出为官后,周家嫡系后人已全部迁居省外。2013年,周家后人回乡寻根,我们开启周氏宗谱梳理和周氏家风的研究,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丁德芬说。

    “密码”

    2015年,丁德芬和热衷传统文化研究的姚北生、周胜良等人共同组建了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梳理相关资料时,他们注意到,李鸿章在赞颂周氏家族时,曾用了一个词:祖德流光。“这四个字,既是对周氏家风的称赞,也是对东至文化根源深厚的最好注脚。”

    在周村老宅和周氏家风馆,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都是重要的展示内容,均出自《周氏宗谱》。周馥晚年还撰写了洋洋六万字的治家宝典《负暄闲语》,关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都有详细的训诫,要求后世子孙随时参悟以助学力。

    “培心地”是家训第一条,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周氏后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之所以诚惠桑梓,跟“培心地”这条家训有莫大关系。

    在周馥的四子周学熙记忆中,母亲吴太夫人性极慈祥,见贫苦人,施济如恐不及。她曾告诫周学熙:“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周学熙谨志不忘,他关心家乡建设,热心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创讲习所、造大桥、筑河坝、辟义田、修文庙、护文物、捐资编县志等,做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实事,使乡人受益至今。

    “勤学习”是家规第三条:“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避之人相近。”周馥认为,第一等好事是读书。他在《负暄闲语》读书篇中告诫子孙,要“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教育后人读书、做人、做事都要树立大格局。格局大,方可做大事,成就大事。周馥不仅严格要求子孙后人,自己也一生与书为伴。事实上,周家后世数代也因学受益。

    家训第四条是“从正业”:“子弟如读书不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负暄闲语》处事篇中也提到:“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要求后人“从正业,做正事,以国为重,顾全大局。”

    此外,“重勤俭、重和睦、端家范、戒非为”等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对后世的精神指导。

    在周氏优良家风的影响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已融入周家后人的血脉。迄今,家族中不仅涌现出像周学煇、周志俊等为国家存亡、民族复兴殚精竭虑的有识之士;也有像周叔弢、周季木等将珍藏的文物古籍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收藏大家;更有像周一良、周绍良、周治良等在国家科教文化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

    记者发现,周氏家族不乏优秀女性。“周家的兴盛,与吴太夫人有直接关系。”丁德芬说。吴氏一生聪慧勤俭,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她教育子女“要勤俭、怜孤寡、助乡邻”,临终仍不忘桑梓。谨守“勤学”家风,周家后人中女性和男性一样入家塾、受教育,在政、商、学界均有建树。

    “周氏家族之所以枝繁叶茂、绵延昌盛,是因为家族崇文重教、博学慎行,笃信仁厚、家风端淳,乐善好施、桑梓情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韧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就是周氏家风的‘密码’。”丁德芬说。

    传承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开辟网站、博客平台,出期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让周氏文化的精髓在乡、县、市、省里发扬光大,由此撬动了周氏家风文化在更广泛层面的研究和传承。

    2016年9月,东至周氏家风馆揭牌,如今已成为安徽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池州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干部教育现场教育基地”,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周村充分用好“周氏家风”名片,依托建筑遗存,因地制宜增添了文化墙、家风墙,建成村内广场、文化大舞台等,复建牌坊遗存、书香长廊、伫望亭等具有文化气息的小景点多处,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丁德芬一直坚持为周氏家风做志愿讲解,多次深入军营、机关单位、乡村社区和校园,宣讲周氏家风,已累计宣讲几千场次,服务数万人次。2017年暑期以来,依托“快乐暑假 益起成长”公益小课堂项目,以周氏家风为主题的“田园课堂”从未间断,让儿童沐浴优良家风健康成长。

    此外,依托周氏家风文化,池州学院开启家风文化研究,迄今已成为该校的特色品牌。在中小学,“周氏家风进校园”“家风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22年暑期,“田园课堂”托管班结束后,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三至五年级学生的41位家长,陆续收到了孩子们寄出的手写的“表白”明信片:“妈妈,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家与国相连。采访中,漫步周氏故里和周氏家风馆,聆听研究者讲述的周家故事,倾听孩子们、参观者们的感受和心声,历史与现实不断交汇。“传承的力量,其实也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历久弥新、不断向上的力量。”采访结束时,记者脑海中的这句话也愈加清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