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意识形态方式呈现的思想舆论,本质上是人类的精神生产生活,具有规范、引领、超越物质生活的属性。作者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思想舆论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思想舆论的凝聚功能;坚持内容为王,激发思想舆论的强大力量。
■ 艾楚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以意识形态方式呈现的思想舆论,本质上是人类的精神生产生活,具有规范、引领、超越物质生活的属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思想舆论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思想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党、政权和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思想舆论作为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重要工作。思想有对错之分,舆论有是非之别。思想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
奋进新时代,思想舆论应坚持正确方向,发挥其价值导向。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思想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决定性、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方向,也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领域才能捍卫真理、正本清源,确保思想舆论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道路。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旗帜,也是思想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思想舆论领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些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及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当前重点要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三是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发展的主流展示好,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实干兴邦、埋头苦干的浓厚氛围。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思想舆论的凝聚功能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的鲜明体现与深刻表达。思想理论具有阶级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只有代表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智慧、回应人民期待,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思想舆论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价值性,只有站稳人民立场、解答人民困惑、满足人民诉求,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功能,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舆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凝聚思想共识的价值功能。一是弘扬主旋律,画好同心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映射于思想舆论领域,就是各种文化思潮的交织交锋,各种价值观念的撕裂碰撞。因此,思想舆论必须激浊扬清、去伪存真,始终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弘扬主旋律,唱响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从而凝聚共识、聚集民心、鼓舞士气,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二是把握主基调,找出公约数。无论是强信心还是聚民心,无论是暖人心还是筑同心,思想舆论需要把准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及时回应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的热点、思想的疑点,尤其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廓清思想迷雾,区分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掌握主动权,增强引导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各种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与不断更迭,一方面使得网络空间裏挟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炮制虚假新闻和民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个别事例极易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和恶意炒作,导致网络群体事件和负面情绪的集群。这就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否则就会混淆视听,影响人们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因此,思想舆论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坚持内容为王,激发思想舆论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思想舆论的内容承载着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记录着时代发展的风云,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也决定了思想文化建设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成效。因此,要把坚持内容为王作为做好思想舆论工作的根本准则,彰显和激发思想舆论的强大力量。
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升和激发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一是占领“三个地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这就要求严守“红色地带”,内容上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压缩“黑色地带”,内容上以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理直气壮地打击各种错误的思想与观点,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负面的思潮与言论;争取“灰色地带”,这一地带往往表现为游移不定、性质不明、影响难判,更需要在内容供给和输出上下功夫,总结思想传播的规律,对接人们的精神需求,用代表主流意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二是做到三个结合。首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和基本方略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做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舆论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科学性和我国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同时,又要注重思想文化内容及其产品的多样性,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再次,实现守正与拓新的结合,守正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拓新就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思想舆论工作的强大引擎,把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思想内容传播开来,更好地发挥思想舆论工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作用。三是体现三种精神,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涵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有精神家园。思想舆论要讲好中国故事,着力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及其彰显的强大力量,立体化呈现亿万中国人民在广袤的华夏沃土上以前所未有的作为与担当、智慧与勇气、精神与力量,谱写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与宏大场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
(作者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五四精神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