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婷
“从去年12月开始,短短的时间里,我们接诊了大量新冠感染伴心脏不适的病人,通过对病人的治疗,我深深地体会到,新冠病毒的致病力、传染性以及带来的后遗症不是普通感冒可以比拟的。”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海霞教授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感染新冠之后,冬天人体“阳气”的收藏受到破坏,寒冷天气使得疾病持续进展,当前我们应该抓住冬去春来这个气候节点,利用自然界和人体“阳气”生发力量最强的春天进行调护,用内外兼治的方法来修复人体的“阳气”,把新冠病毒对各个脏器造成的伤害减到最小。李海霞教授现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扶阳学派研究分会会长。
新冠感染伤“阳气”,心病多由肺“损”生
作为心血管科医生,李海霞教授这段时间接诊了大量新冠伴心脏不适的病人,这说明新冠病毒不止损伤肺,相关各个脏器都受到了影响。“胸闷心慌、心率增快和失眠与心阳损伤相关,腹泻和咳嗽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受损的表现,怕冷多见为‘阳气’受损。”李海霞发现,很多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即使肺部CT没有问题的也出现了严重的“阳气”损伤症状,比如气短乏力、心慌心悸,一动就心率过百;还有很多新冠患者症状好了,但是一动就喘,怕冷、乏力、气短迟迟不缓解;很多人除了一两天的低烧没有其他表现,但肺部CT提示为肺炎;很多孩子发烧一两天就好了,以为痊愈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心气仍然受到了损伤。“比如我的女儿,发烧两天就好了,无咳嗽、咳痰,前两天我无意中看了一下她的舌头,一派心阳虚之象,比新冠之前舌质变化很大,需要好好调养才能不留后遗症。”
李海霞指出,新冠后遗症中,气短、心悸、乏力很多见,皆与心肺相关。心与肺相邻,同居上焦,经络相连,心为君主气,肺为相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李海霞对此解释,心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从肺吸入的新鲜氧气从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新冠感染导致肺泡的炎性渗出阻止了氧气从肺泡到毛细血管的扩散,使血液循环的氧气减少,心脏只能增加心率来代偿缺失的氧气,心脏本身在新冠疫情中已经受到损伤,还要增加做功来支持全身的血液供应,所以会出现气短、乏力、心慌等不适。
“很多人感染后都出现心率增快,一些患者做肺部CT检出肺炎,即便肺部CT看不出炎症,可能是肺泡的炎症范围太小,不能被仪器检测到。因此除了心脏本身被新冠病毒伤害,心慌、气短、乏力很大程度是因为肺的问题引起的,因此治疗心脏的同时,要兼顾治疗肺病。比如宣肺解表、温肺化饮。”李海霞说,经过对病人的临床化验,大部分患者并不是心肌炎,而是心脏本身受到了损害,加上通过加快心率增加泵血供给全身氧气导致的心脏劳累受损。因此治疗要先补肺气,化痰饮,同时治疗心气虚。“所以感染新冠的患者无论轻重,接下来的日子,都要好好休息,减少消耗和活动,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不要过度消耗已经损伤的‘阳气’,同时好好调理,给心脏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李海霞特别指出,对于新冠后遗症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病邪就会存留于机体薄弱处,等到次年春天随“阳气”生发而出,造成“春必病温”的状态。因此专家提醒,“阳康”一段时间后,如果感觉心脏还是不舒服,应该到医院做以下检查:
肺部CT:因为感染导致肺部损伤,尤其是伴有咳嗽、咳痰,或高热持续不退、呼吸急促者,首先排除一下肺部的问题。
心脏彩超、心电图:很多人“阳过”后一直感觉乏力、心慌、气短,动则喘息,建议查一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心功能检查。
心肌酶及生化检验:查心肌酶看看有没有心脏损伤,查心衰指标BNP看看有没有心衰,再查一下生化全项和全血细胞分析等,看看有没有感染或者其他问题导致的心脏受损。
借助春天气候的变化,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身体也是随节令调整的,人的一生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李海霞介绍,立春之后,“阳气”渐长,要顺应节气,提升身体的“阳气”配合环境的变化。“阳气”充足则“百病不侵”,所以在立春之后,人们应该抓住机会,补充“阳气”。具体做法如下:
通过运动帮助身体升发“阳气”。“动则升阳”,立春后,要加强体育运动,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调节身心情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打打太极拳,跳跳健美操,让冬天蛰伏的身体逐渐复苏。不过,由于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因此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
宜吃升发“阳气”的食物。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春天气候变化快,时而干燥时而湿冷的空气使胃肠处于敏感的状态,此时要多吃甘味食物。如果因为肠胃不好而出现拉肚子时,就要多喝姜汤,也可以在菜汤中放一两块姜。更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在饮食上,少吃易“动风”的食物,如狗肉、鸭子、黄鳝等;多吃平肝之品,如青菜、萝卜、荠菜之类。
注意个人体质的养生保健。立春后,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为了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要格外注意个人体质的养生保健,从而提高机体适应气候变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家居生活中,要注意搞好居室内的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减少病菌滋生。
防躁动,重视心理保健。初春时节,天气多变,人的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心理疾病患者更易表现得焦虑、狂躁。因此,每年立春后,除了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之外,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人产生生理上与心理上的节奏感,消除忙乱,有利于心理健康。
儿童、女性、老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好心脏?
清代养生学家梁文科在《集验良方》中写道:“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心、神、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性。
李海霞说:“‘养神’看似抽象,其实,你只要记住两个原则,一个是不要过度地耗神,另一个就是要保持心平气和。中医认为:神之机在目。也就是说,想不耗神,要保证眼睛得到足够的休息,不要手机、电脑看个没完没了,这不仅耗神,更耗心血,不利于健康。另一个‘养神’原则就是保持身心平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可以说每天都在心神不宁中度过的,这非常不利。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平和心态,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自然而然也就是在‘养神’了。中医认为静养阴气,可以长寿。这里‘静’并非绝对静止不动,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静与动、阴与阳,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人才会更健康,生命才会更长寿。”
李海霞解释,具体而言,儿童要放下手机,多多参加体育运动,适当接受光照,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家长不宜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要帮助孩子找到排解情绪的途径。春天是一年之始,也是培养一个好习惯、发展一个新爱好的好时机。
女性要学会合理地疏解不良情绪及压力,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呼朋唤友,踏青、聚会、休闲、运动,努力丰富自我生活;可以参加一些课程,比如瑜伽冥想课、健身课,在崭新的一年中,学会自我发展,自我欣赏。
老年人则需要加强运动,但运动强度不要太大,适度即可,太极拳、八段锦等就十分合适;要注意保暖,初春气候变化大,要注意随时加减衣物,避风寒;要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不适,及时寻求家人、医生及社会的帮助。
“阳气”因邪而鼓动,因抗邪而消耗,我们需要不断补充消耗的“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春天已经到来,不要错过这个“扶阳”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