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妇女工作 PDF版下载

版面: 妇女工作

甘肃崇信多措并举推进家庭建设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不断激发“家活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孝老爱亲是一件人人都应该做到的事,也是一件光荣的事。获评典型,不仅是荣誉,也是责任,接下来,我会给乡亲们带好头,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2月8日,获得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好媳妇”荣誉的村民陈丹丹自豪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赵湾村是崇信县推动家风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崇信县结合地方文化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不断激发“家活力”。

    选树典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

    走进赵湾村,只见这里古槐葳蕤、古泉清冽、小巷幽深、古宅安然。这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孝贤村风是这个村的优良传统,“媳妇孝、婆婆贤、老人长寿”是这个村的特点。

    赵湾村不仅有建于清代的古建筑,更有着知礼尚德的民俗民风。村里的朱、李、赵、张四大姓氏各有各家的祖训。记者在各家门前穿过,可见各家各户门前的小木牌上都写着各家的家训。这些都成为赵湾村人安家、持家、兴家、传家、守家的行为准则。

    据了解,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县妇联的指导帮助下,赵湾村村委会一方面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广大村民自觉签订《传承家风家训承诺书》,通过制作悬挂“张氏家训”“朱氏家训”“李氏家训”“赵氏家训”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另一方面,村里还通过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道德评议会”“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会”等活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结合自身职能优势,村妇联还在村里开展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家庭教育知识巡讲等活动,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在村里落地生根。

    陈丹丹是由赵湾村妇联及村“道德评议会”评选出的“好媳妇”。她和丈夫结婚10多年,一家人一直和睦美满。陈丹丹不但孝敬公婆,在小叔子两口子外出打工的几年间,还对他们的孩子视如己出。她常说:“有我在,就不能让娃没人管,生活不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么。”

    获得村“最美家庭”荣誉的张转道家庭,夫妻和睦、孝亲敬邻。张转道为人热心,谁家有个小矛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面调和。他还是村上红白喜事的御用“总管”,在推动移风易俗上,贡献不小。白事上,他总说,咱们平时把老人伺候好比啥都强,行礼搭轿这些老礼花费太大,没必要铺张浪费;喜事上,他总说,别为婚礼把钱都花光,重要的是年轻人把日子过好,一家人和和气气。

    在崇信县,像赵家湾村这样民风淳朴、家风优良的村庄还有很多。

    部门联动,推动婚俗改革落到实处

    近年来,崇信县还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抵制高额彩礼、奢侈婚礼,鼓励居民举行集体婚礼、家庭婚礼、旅行婚礼,抵制大操大办、攀比摆阔等不良风气。相关部门还发布了《崇信县抵制高价彩礼办法》《崇信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婚俗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在全县83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设定红白喜事操办章程。由县妇联牵头,成立婚姻中介机构,建立职业媒婆备案制度。由民政局牵头开展培训,对婚嫁彩礼、礼金、宴席花费进行“限高”,把彩礼、礼金的最高限额及有关移风易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就家庭家风家教工作做出了指示,作为基层妇联组织的一员,我们将履职尽责,不断探索,把家庭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社区、每个家庭,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县妇联主席荆小红对记者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