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高亚菲 发自北京 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此次普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近三年来,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草、地震等行业部门共同研究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统一的调查底图、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数据格式,以及统一调查时间基线(即2020年底),再分行业部门组织全国培训、研发调查和数据质检软件、组织调查、开展数据质检等,全国100%的乡镇、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的家庭也参与了调查。通过上下各方协同推进,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任务。例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交通运输行业完成了500多万公里路网、90多万座桥梁和隧道,以及6000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和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1.5万公里的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的调查。林草行业完成了11万多个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地调查,检测实验室样品近80万份。
参与调查的行业部门和各地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分层级、分行业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工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草、地震等行业部门分别制定了调查数据质检方案,研发质检软件,组织专家队伍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包括现场抽查,质检通不过的,退回整改。
郑国光说,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目前,国务院普查办正在协同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