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妇联创新提出打造“强基固网”社会治理妇联模式,采取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促进基层妇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出积极贡献。今年,县妇联将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开展相关工作,以“强基固网”工程为抓手,擦亮“红津强帼”品牌,向着“巾帼美·党旗红”的工作目标迈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如今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有14处“网红打卡地”在农村妇女中颇受欢迎。每个月,都能看到她们围在窗口前,用手中的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这14处“网红打卡地”,是由夏津县妇联组织建立的“妇联强基固网兑换点”窗口,基层妇联干部等通过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可获取一定的积分。
积分兑换,是夏津县妇联启动的“强基固网”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据介绍,今年以来,为破解基层妇女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难题,夏津县妇联以“强基固网”社会治理妇联模式为抓手,深度“审题”、对标“破题”、高效“解题”,打造了一批有温度、有感情、有凝聚力的基层妇联组织。
审题:基层妇女工作受制约
夏津县妇联主席王艳琨告诉记者,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她们发现,妇联组织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先天优势,但基层妇联组织、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着妇联组织职能的发挥。
为此,夏津县妇联创新提出打造“强基固网”社会治理妇联模式,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指向,采取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通过提升村妇联主席、执委委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巩固广大妇女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基层妇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为保障“强基固网”社会治理妇联模式顺利推广实施,夏津县妇联牵头建立了“社会组织+县直单位+乡镇+村庄”四级联动机制,各社会组织、县直单位分别与乡镇、村庄建立工作联系制度,主动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
破题:提升能力与激发动力并重
“这是我刚拿到的《‘两会一测’记录本》,里边包含了妇联工作清单、服务热线、积分兑换表等内容。”郭清华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记录本。
夏津县妇联工作人员说,要想让“强基固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看到效果,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提高基层妇联干部的办事能力,又要激发基层妇联干部的办事动力。为此,夏津县妇联创新制定了“两会一测”工作机制,即“妇建例会”“妇女议事会”“满意度测评”。
村妇联主席在村内根据妇女群众实际状况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对走访过程中妇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发现的优秀典型进行商讨,并根据情况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每隔半年,夏津县妇联将会邀请第三方采用实地调研、访谈、问卷的方式对妇女干部服务效果进行专业评估,对基层妇联的工作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标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升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为激发基层妇联干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夏津县妇联通过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将参与精准化结对帮扶的人员纳入积分兑换范畴,在改善基层妇联干部生活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巩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提升广大妇女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效能。
解题:工作有清单,服务更精准
何为精准化结对帮扶?王艳琨说,这是该县妇联推动基层妇女工作实现服务多元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形成“社会组织+县直单位+乡镇+村庄”4级联动机制后,由社会组织向县直单位、乡镇、村庄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县直单位和镇村则以“多联共促”的模式与镇村进行结对帮包。据统计,目前已有48个县直单位参与,共结对帮扶特殊妇女儿童243名。
要想让基层妇女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夏津县妇联还在妇联工作基础上,综合妇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制定了职责清单12项,尽力有效避免管理、服务的“盲区”出现。
与此同时,夏津县妇联一方面在村级建网络,充分使用好1000余个“妇女微家”网格,以“妇女微家”为基站,每50名妇女群众建一个联系点,通过网格管理,精准有效处理妇女维权、邻里冲突、家庭矛盾等问题;另一方面则借助“津治理”数字平台打造“数字妇联”,妇女群众可将身边“急难愁盼”事项上报,由网格长进行解决,村级解决不了的事项上报到“津治理”平台,由涉及部门给出办理意见,妇联也会根据妇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工作重心进行调整,将政策、培训、宣讲、服务等全部向群众需求看齐。
王艳琨表示,“强基固网”工程通过建设纵横交织的网络化妇联组织体系,激发基层妇联组织活力,切实把妇联组织建设改革的成果转化为工作效能。“今年,县妇联将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开展相关工作,以‘强基固网’工程为抓手,擦亮‘红津强帼’品牌,向着‘巾帼美·党旗红’的工作目标迈进。”王艳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