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什刹海

又是青饼飘香时


    青米团嵌入刻有模子和图案的印版,使压印出来的青饼既圆润又美观,周身沾满金黄的香喷喷的松花粉,一股清香的气息四处弥散,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鼻而来,撩拨人的味蕾。

    ■ 徐荣木

    每年的雨水节气是天地交会的日子,几场密密小雨,沙沙沙,斜斜地敲打着江南大地,滋润万物,大地从冬眠中醒来,万物复苏的帷幕渐渐拉开,“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一夜春雨过,蛰伏一冬的植物,铆足劲儿地钻出地面,噌噌地往上长,花红了,草青了。

    在氤氲的春韵里,城郊一朋友邀我去做客,他家住在山岙里的独栋独院,乍一看,周边林木森森,鸟儿啁啁,一条小溪从屋前穿过,泉水叮叮咚咚,昼夜不舍地向前流淌。小溪边千畦成绿,杏花疏影,桃李尽情绽放,遍地是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

    在溪边坡地,长着一丛丛、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艾草,长势茂盛。艾草在江南又叫青,青的叶片呈绿色,羽状深裂,密生白绒毛,其根须牢牢地扎入泥土中,即使你将它剪枝折根,但只要有一点残留的根须,待春回大地,它照样蓬勃生长,生命力极其旺盛。

    青分两种,即绵青和花青,绵青的叶子呈椭圆形,味道有点甜,而花青的茎叶像水芹菜,味道有点苦。两种青都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食用入药皆相宜。

    青,既表示颜色,又象征节气。

    江南一带的百姓,自古以来就传承将青和米融合制作成饼的手艺,这种饼叫青饼,有的地方又叫麻糍。青饼是百搭,依据人的口味,也可包上豆沙、芝麻等各种馅料,都是经典的老味道。

    如今,许多农家依旧保留着清明前制作青饼的习俗,青饼也成为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祭品,见青饼念故去亲人,青饼象征着长青,也蕴含了自然轮回和人世间的亲情之暖。

    浙东有个叫南岙的村落,每年还举办“青饼节”,将青饼制作纳入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做青饼的快乐,竟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踏青、尝饼,村里泊满各种私家车,感受青饼文化的魅力,小小一只饼,圆了村民致富梦。

    我去朋友家时,他们夫妇俩正在溪边坡地摘青,见我到来,热情地招呼说:“这么好的青浪费可惜了,准备做青饼吃。”

    我笑笑说:“好呀,青饼是时令食物,我来得正是时候。”

    青饼是纯手工打造的原味绿色食品,工序相对复杂,有点技术含量,而手艺和配料比例差异,制作的味道就有所不同。如全部用糯米,青饼就绵软,糯米掺和一定比例的粳米,青饼稍稍有点硬度,但吃起来不易黏牙,依据个人的喜好而定。

    夫妇俩干活利索,将青一一挑拣,去掉根茎败叶,剔除杂草,留下嫩叶洗净,就将青倒入锅中,水中加入少许小苏打,在沸腾的开水中将青焯熟,这样青的颜色不易发黄,留住了青绿的本色,也留住了一份清香,捞起青挤干水分,放在案板上,用刀将青剁碎。

    这时,将青和经过浸泡一夜的糯米混匀置于蒸笼里,放到灶上蒸透,灶头上翻腾起缕缕热气,香气沿着蒸笼边袅袅溢出,弥散全屋。

    男主人将蒸熟的青米团,放进石臼中,取来木槌准备搡捣。这下,轮到我上阵了。

    搡捣是个力气活,还需两人配合,“咚、咚”他一边用力捣,嘴里发出“嘿呦、嘿呦”之声,我按着他的节奏,一边用手翻拔,捣累了,两人交替轮换,当木槌黏住米团时,就用手蘸点温开水在木槌顶头抹一下,再搡捣,直到把青米团捣得又软又韧。

    估摸搡捣得差不多了,就将青米团放在橱板上,搓揉、择团,其间撒些许松花粉,不让青饼沾板,青米团嵌入刻有模子和图案的印版,使压印出来的青饼既圆润又美观,周身沾满金黄的香喷喷的松花粉,一股清香的气息四处弥散,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鼻而来,撩拨人的味蕾。

    我扯上一小块塞进嘴里,滑溜溜、软绵绵、甜丝丝,韧劲十足,还能瞧见丝丝的青纤维,一股独特的米香和淡淡的清香之味入喉,口齿生津,大呼:“好吃好吃!你这是要颠倒众生啊!”

    原汁原味的鲜、甜、香,味道果然不同凡响。

    我想,所谓幸福的生活方式,除了创造、享受和适度休息外,其中还有一条重要内容,那就是可享用各种绿色、美味、健康的食物。

    我离开时,热心的朋友装了一袋青饼,让我带回,并叮嘱道,青饼晾凉了变硬后,可冷藏起来,能久藏数月。想吃时,将青饼置于平底锅上加热,不用放油,慢火煨至两面焦黄再吃,这样可保持青饼的原味。

    唯如此,仿佛留住了春天的味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