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孩子变成“成年人”的过程。有一句话很扎心,说中国现在最不缺拿着高学历的“巨婴”,最缺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的确,无论环境如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都是最吃香的。
■ 高琳
最近一个女友跟我絮叨她侄女的事:“她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普通工作配不上她的学历,除了所谓的精英层工作,啥都不愿意干,又说要考研、考公务员,4年过去了,还靠父母养着,关键是父母也觉得一个大学生干普通工作不合适……目前还荒废在家里。”
“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但我偏偏又读过书。”鲁迅笔下《孔乙己》最后的这段话,可谓将当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进退两难的困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
我曾经问过多个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人一个问题:“你们对大学毕业生最基础的要求是什么?”他们的回答竟然惊人的一致:希望他/她是一个“成年人”。你可能会不理解,明明毕业时大家都已经20出头了,为什么还会强调“成年人”这件事?在这里“成年人”对应的反义词是“巨婴”,特指在职场上仍把自己当作孩子任意耍脾气、做事不认真负责的年轻人。
学历是敲门砖,现在却也成了下不来的高台。前一阵我给我爸请了个男护工,月薪6500元,加上加班费、中介费,得小一万元。就这样还挺抢手。
“如果你没上过大学,你会心安理得地去做什么?”这个问题如果问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估计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但现在的我肯定不会说:“如果没上过大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惜我念过书……”因为这给人的感觉就是,都是读过书的错。其实,不是读书错了,而是为什么读书错了。
“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句话从小就被我父母在我耳边念叨。
在我心目中,“不好好读书”=“找不到好工作”。一直到上大学,我读书都是在这种恐惧感驱使之下进行的。我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人究竟为什么要读书?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和很多“70后”“80后”一样,我们那时候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对象,不是父母钦点的,也是被父母影响的。
我以为有更强自我意识的“90后”“00后”,跟我们那一代的际遇有所不同。但是,有一次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她一个朋友的女儿要考大学,不知道选什么专业,让我帮着选一个。我当时就想,我又不认识这姑娘,我怎么知道她适合什么专业?我妈老大不乐意地说:“别人是看得起你,才让你出主意的。”问题是,一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啊。就算选的专业后来发现不喜欢,那也是自己选的,也得咬着牙念下去或者自己想办法转换。
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孩子变成“成年人”的过程。而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判断力和责任感,最终不过是成为高学历的“巨婴”。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供养到大学,听到这句话,不知道什么感受。我觉得就两字:心寒。
当然,我知道这也许只是年轻人抒发一种对现状的无奈,但我特别想说的是:“孩子,你今天读完大学仍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我猜并不是担心“打螺丝”养活不了自己,而是怕自己不能承担世俗的眼光。
去年我儿子上大学,他选了“艺术品鉴”类专业,我不知道他学出来往什么方向发展,但这是他的事儿,不是我的事儿。
我和他爸让他申请了每年5000美元的学生贷款,这样一毕业,还没开始挣钱,他就要先背上2万美元的债。我这么做不是穷疯了,而是想给他传递一个观点:“儿子,我支持你的选择,也佩服你心里有矿,但咱家里没矿,你还是要有一技之长,学会自己挖矿。”自己选的路,自己走,对自己负责,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都说现在找工作难,但我发现很多企业都从过去那种疯狂扩张、疯狂抢人的模式,变成了精耕细作的招人模式。招什么人呢?优秀的成年人。
《奈飞文化手册》里讲到Netflex这家硅谷知名公司的文化准则,第一条就是:只雇用、奖励和容忍完全成熟的成年人。因为这样的人招来之后不用哄着他们干活——成年人最渴望的奖励,就是成功。你也不用太花心思去管理他们,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他们自然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你惊讶的成果。
专家对“成年人”给出了四条标准: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做出自主选择;为自己选择负责;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四条,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但你发现没有,这四条都做到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就越“成年”。有时候这事儿和年龄没什么关系,和学历也没什么关系。
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成年人渴望成功,并且清楚自己和公司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有一句话很扎心,说中国现在最不缺拿着高学历的“巨婴”,最缺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的确,无论环境如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都是最吃香的。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而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