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食物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大食物观下,人们已经开辟出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使得食物供应更加多元化,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什么是大食物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大食物观下,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稻子、小麦等主粮,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人们已经开辟出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使得食物供应更加多元化,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各地探访如何践行大食物观,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种在“水”里的菜
在天津市宁河区百利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里绿油油的水培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出菜,大棚外的货车正等着将新鲜的生菜运到各大商超。
“您看这个奶油生菜,叶片翠绿,口感脆嫩,非常适合生吃。”基地负责人、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刘晓君介绍,在她的水培蔬菜基地里,种植着生菜、水芹、香菜等多种叶类蔬菜。
不同于传统蔬菜种植方式,这里的菜都种在一个个管道上的空穴里,而不是栽种在泥土里。“我们这是水培蔬菜,把菜苗专门种在营养液里,以此为肥料,通过光合作用促进蔬菜生长。”刘晓君介绍。
2017年,公司引进了新技术“水培菜”项目,将国外流行的水培蔬菜引进宁河,并自主研发了盛有营养液的水培蔬菜包装盒,成功将水培蔬菜从田间引到餐桌,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刘晓君发展水培蔬菜园区,建造水培日光温室,引入智能水培控制系统,精准控制棚内温度、光照时间,供水频率和施肥频次,打响了“百利水培生菜”的品牌。
刘晓君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天津,因为盐碱地较多,许多土地是不适宜种植蔬菜的,而水培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另外,相较于传统的蔬菜种植,水培菜复种的指数比较高,不受时间限制,一年可以种8~10茬,比平常的作物一年可以多4~5茬,产出率特别高。
更加安全也是水培菜的优势之一,“土壤里面有一些重金属还有虫卵,而水培菜采取营养液作为肥料,里面含有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加之用的都是过滤的纯净水,没有传统农田中的土传病虫害,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更加生物化,这样就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刘晓君说。
据介绍,基地里水培菜一天的产量有2至3吨,主要销往京津冀,以及香港、新加坡地区。基地每年的产值在1000万左右,其中水培菜占到营收的40%。
“我们的水培生菜水分充足,干净卫生,口感脆生,受到许多喜欢减脂轻食人群的喜爱。同时老年人喜欢用生菜蘸酱吃,为小朋友们做辅食或者熬粥的时候也可以把生菜加进去,清香可口,老少皆宜。”刘晓君说。
据了解,为给市民生产更多优质果蔬,特别是消除天津市“冬淡季”果蔬供应不足顽疾,天津出台相关文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25年,将发展100万亩设施农业,通过推广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等,使“白色暖房”成为一年四季可生产的“植物工厂”,到“十四五”末,天津市果蔬综合自给率将达到100%,优质果蔬将装满京津市民的菜篮子。
一株致富的菌菇
在江西抚州市临川区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种植大棚里,工人们正在给虎奶菇的菌包覆土。“菌包发菌满了之后就覆土,把菌包埋在土里,到了28摄氏度以上就可以出菇。”公司总经理方婷向记者介绍。培育母种、制作原种、培养菌包、出菇管理、适时采摘,每一道工序方婷都熟稔于心。
方婷的父亲方金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受父亲影响,方婷在中学时期,就基本掌握了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常规品种的种植技术。2008年,20岁的方婷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传承父亲的事业。
2008年初夏,一株以前从未见过的野生菌菇引起了方婷的注意,原来这株菌菇正是多年来各地菌菇栽培者苦苦寻找的新品种虎奶菇。
方婷介绍,虎奶菇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和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方婷通过向专家学者请教,反反复复进行了数百次的实验栽培。2010年9月,新品种“临川虎奶菇”种菌终于人工驯化成功,该科研项目一举获得了临川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抚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如今,新品种“临川虎奶菇”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
据方婷介绍,公司以“临川虎奶菇”为主打产品,年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浙江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方婷积极与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联手致力开发“临川虎奶菇”成品及系列保健产品,延长产业链。“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虎奶菇米昔、代茶包、调味包等深加工产品,预计今年上市。”方婷说。
方婷所管理的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人工驯化虎奶菇菌核的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带动160户社员种植虎奶菇,促进了大批群众创业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食用菌生产组织发展迅猛,行业总产值不断扩大,临川虎奶菇等食用菌新品种畅销省内外并走出国门。食用菌栽培已成为临川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稻鳖共生”实现“种养双赢”
在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露新家庭农场,空气清新,水质清透,汪树新的丈夫正穿着皮裤,戴着皮手套在稻田里捞甲鱼,深沟里的水到大腿的位置,再加上沟里的淤泥,行走起来有些费劲,不一会儿,他捞上来一条比手掌还要大的沉甸甸的甲鱼,举起来向田埂边的人展示。
汪树新和丈夫在2017年创立了露新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面积121亩,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稻鳖共生项目。
“稻鳖共生简单地说就是稻田养甲鱼,十分之一的地方挖深沟养甲鱼,十分之九的地方种稻谷,甲鱼和水稻产生互补,甲鱼吃虫,粪便肥田,通过科学种养结合,利用水循环的机制,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土壤还能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汪树新告诉记者。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养鳖稳粮、增产增效的目的。
汪树新介绍,水稻采用的是优质稻种嘉丰优2号,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打除草剂,自然生长而成。甲鱼品种是“中华鳖日本系”。“传统的养殖方式是在温室养大之后再放进水塘。我的甲鱼是从刚出壳就放进水塘,第三年跟稻谷共生,经过多个冬眠期,自然生长而成。目前我们出售的甲鱼都是5年的生态无公害甲鱼。肉质紧,裙边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如今,汪树新的家庭农场已经打造出大米和甲鱼品牌“悉露”,实行品牌化经营。
他们还和浙江省农科院合作,接受技术指导,养殖黑水虻喂养甲鱼,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甲鱼的抗病毒性。
汪树新家每年稻谷产量在5万多斤,甲鱼在3万斤左右,年产值达两百多万元。“我们主要销往江浙沪地区,许多客户都是熟客介绍来买的,都是冲着健康无污染的产品来的。”汪树新笑着说。
近年来,浙江省安吉县扎实有序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一批“稻鳖共生”“稻鱼共生”“农牧对接”等新型、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