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所长徐玉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5年前,徐玉娟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硕士毕业,成为所里引进的第一个食品专业科研人员,专注研发桑果汁。第二年,研究所研发生产的第一瓶桑果汁诞生,其经典款配方沿用至今。
把桑果作为水果来培育
国人对桑树的利用,自古有之。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桑椹有“令人耳聪目明、发白不老”之效。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详细记录了从桑柴灰到桑枝、桑叶、桑椹等的药用方法,如利用桑椹和糯米饭酿造成“桑椹酒”、以桑椹汁熬制“文武膏”等。
不过,过去人们对桑树价值的开发利用主要停留在桑蚕产业,桑树育种以桑叶产量高、叶质优为选育目标,而桑椹往往被忽略,掉在地上也没人心疼。桑果虽然药用食用价值都很高,但因为过于“娇贵”,无法长期存储,从来都是桑树产业中可有可无的“小配角”。
这种情况,在二十多年前迎来了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我国传统蚕桑业受到冲击,桑蚕产业开始转型,桑果逐渐得以重视。
“希望跳出此前只将桑果作为中药材的窠臼,将其作为一种水果来培育。”据徐玉娟介绍,桑果本身果汁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很适合做果汁。研究所将方向定在桑果汁的研发上。
桑椹果汁实现产业化生产
研究方向变了,过去选育的桑树品种便不适用了,“粤椹大10”脱颖而出,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粤椹大10’果大无籽,水分及花青素含量高,是一种优良的加工原料。”科研人员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反复论证后,决定以“粤椹大10”作为桑果汁的原料果。
解决了选种问题,研发才刚刚起步。在大规模生产桑果汁的过程中,桑果从新鲜采摘到品质劣变,只有短短几小时,而且桑果中富含的花青素、类黄酮等重要营养物质在热杀菌的过程中容易遭到破坏,导致营养流失、口感不佳。徐玉娟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实验大部分要靠手工,设备经常出故障,熬通宵是常事。“徐玉娟回忆,前半年基本每天晚上都在加班,有时候就睡在锅炉旁边。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不懈努力,规模化生产桑椹原汁及果汁饮料的加工技术终于成熟。1999年,第一瓶“桑果汁”顺利诞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桑果汁的产业化生产。桑果汁加工技术因此获得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徐玉娟的第一项科研成果,也是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学科的第一项科研成果。
徐玉娟十分激动,“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这更加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的信心。之后,研究所开启桑果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2003年,桑果汁登上南航的飞机,作为“空中饮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传统桑树产业焕发新生机
2016年,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研究所引入合作伙伴宝桑园公司(以下简称宝桑园),研究所作为股东之一,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面对众多果汁品牌的竞争,公司开始发展线上市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健康产品需求旺盛,很快桑果汁、桑果干等产品就“卖爆”了。
电商平台拉动的销量增长倒逼企业扩张产能。此前,宝桑园已经在广东、广西、四川、浙江等地设立种植基地,目前,正计划在新疆、河北、云南等地增设种植基地,将种植基地从现有的20万亩扩展到100万亩。基地采取“公司+科技+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研究院提供优质种质资源、生产加工技术,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户,公司负责稳定收购。不少农户开始“转行”种植“粤椹大10”,每亩地的产值从原来几千元提高到一万元至1.5万元。
此外,一座2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正在浙江湖州建造中。该工厂投产后,将极大提升桑椹加工能力,同时,还将开展桑叶、桑枝等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利用,形成新的产业链。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研究员表示,研究所和宝桑园几十年来开发桑果汁,攻克了桑椹原汁生产和保鲜技术,从选种育种、关键加工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全国桑果产业的发展。未来研究所和宝桑园还将挖掘桑果桑叶的更多功能,开发更高端的产品。
在农业科技和电商平台合力拉动下,传统桑树产业焕发了新生机。